□记者肖芳报道金乡县万柳村内的一个坑塘内,生活垃圾越积越多。
□本报记者肖芳
城乡环卫一体化,要求各个村庄按照人口比例配备垃圾桶,目的在于集中收集和转运生活垃圾。但记者走访发现,如果村庄内多年积存形成的“垃圾坑”得不到清理,村民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就难以改变,政府耗资安放的垃圾桶也就形同虚设,难以真正发挥清洁乡村环境的作用。
1月6日,记者在济宁市金乡县胡集镇万柳村看到,该村入村主干大街两侧安放了多个蓝色垃圾桶,可垃圾桶内的垃圾并不算多。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远离主干大街的多个角落,则积存了大量生活垃圾。
例如,万柳村中心街7巷21号住户以西,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天然坑塘,里面不仅有黑色的污水,还有五颜六色的生活垃圾。塑料袋、果皮、菜叶、煤灰,应有尽有。而距离这个“垃圾坑”不过100米,就有一个垃圾桶。
记者偶遇一位住在附近的苏姓村民,看到他将一袋子烂菜叶径自扔到了这个“垃圾坑”里。他表示,他知道往南再走不到100米就能找到垃圾桶,但受多年习惯影响,还是将垃圾扔到了坑里。他对记者坦承:“如果这里没这些垃圾,我肯定不会往里面扔,会让人笑话。但现在这里就是个‘垃圾坑\’,‘垃圾坑\’不就是让人扔垃圾的吗?”
显然,多年累积而成的“垃圾坑”,形成了环卫“破窗效应”。一扇窗户破了,没及时去修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它的窗户也会很快被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忍心乱丢垃圾,但是一旦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乱扔垃圾,越扔越多,积累成堆。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打烂更多窗户”。
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只有不留死角,才能避免“破窗效应”导致的环卫状况持续恶化。
新闻推荐
△全市科技创新奖励暨信息产业发展大会现场△举办济宁市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科技资源进县区、创新驱动促发展活动□张誉耀付贵福如意集团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国...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