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仰浩实习生高杨
风筝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小小的风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不少风筝上到处可见精美的绘画和文字,蕴含美好寓意的风筝自然在民间广泛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风筝的形状千变万化,花鸟鱼虫各式各样几乎都有。在济宁有那么一位老人,他却是对“蝌蚪风筝”情有独钟。年逾七旬的老人于喜水将传统风筝技艺与现代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创新改良了“蝌蚪风筝”,为风筝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小小蝌蚪风筝
大风小风都能飞起来
在市区秀水城广场上空,五颜六色的风筝伴着孩子们的笑声随风飞舞,天空中一长串“小蝌蚪”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手工制作的风筝明显高于“喜羊羊”、“蜘蛛侠”等批量生产的风筝之上。顺着风筝线记者找到了于老师,今年已经74岁的于喜水自退休后已放了十几年的风筝。这些年,他最喜爱的就是中国传统风筝中的“蝌蚪风筝”,而且通过多次实验对其进行了改良。“我是教师出身,2000年退休后忽然闲了下来,感觉很不适应,就想找些事干。”于老师告诉记者,他之前练过书法,但在家里孙子总捣乱,“字练不成了,我就领着他去放风筝,一开始也是买现成的风筝放,但是现代批量生产的风筝哪能和咱们传统的手工风筝比,我就琢磨着自己做风筝。”
由于“蝌蚪风筝”好学好做,于喜水就自己摸索着制作,刚开始时也做不好,单个的蝌蚪风筝飞得不高也不稳。直到有一次,他看到朋友从北京买来的串儿式的手工风筝很好看但不好放。于老师就想是不是可以把蝌蚪风筝做成串儿。于是他开始收集相关资料,在不断改良中他发现顶角为135度,横竖支架一样长的菱形蝌蚪风筝飞得又高又稳,而且无论风级大小都能飞。“为此我还跑到日照海边放了放,我做的串儿式蝌蚪风筝不仅在一二级的微风中能飞,在五六级的海风中照样能飞。”于老师边说边将手中的线轴根据风筝的走势有序地松放着。
塑料袋、旧竹席都是做风筝的原材料
现代批量化生产的风筝多用塑料薄膜、尼龙绸、塑料支架等材料制作,手工风筝越来越少,很多人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收集风筝材料并制作。然而,于老师却将身边的废旧物品再利用,制作成好看又好玩的手工风筝。
于老师告诉记者:“我的这串儿风筝,由36个小蝌蚪组成,都是用我们平时当垃圾扔掉的塑料袋、包装纸、废旧竹席做的,我在路上看到好看结实的塑料袋就拾起来,我的小孙子一次还跟我说‘爷爷不要捡了,人家以为咱是拾垃圾的呢。\’我告诉他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又有了材料做风筝,何乐而不为呢?”
于老师向记者展示了他做的环保风筝,银色的塑料包装纸被整齐的裁剪成菱形,用刀子修整好的竹篾被胶带结实的粘在风筝上,尾部控制放飞效果的穗条由红色的废旧塑料袋裁剪而成,放飞在空中,在阳光的照耀下,很像飞舞的银龙。“我做的风筝虽说成串,但很好携带,我出去旅游时都带着风筝,走到哪放到哪,前几年我去潍坊旅游,在一个广场上放风筝,他们那的市民很好奇说没见过这种风筝,我还特意跑到他们那边的博物馆去交流,后来在仙营绿地那边一个专门做风筝的老板用我的模板学做了蝌蚪风筝,听说那些风筝也被销往潍坊,在当地卖得很好。”
放风筝既强身健体更是文化交流
为了摆脱城市喧嚣的环境,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人们想要寻找一种与自然、文体相结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文娱活动,放风筝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古人常说:“迎天顺气,拉线凝神,随风送病,有病皆去”,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增强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弘扬风筝文化。
于老师以自身的经验向记者讲述放风筝带来的快乐:“放风筝很适合我们老年人,既能够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还能晒太阳,绕线轴的过程还能舒活筋骨。制作风筝更能开动脑筋、练练手脚,我有时经常去体育馆那边的广场上放风筝,还结识了许多放风筝的老伙伴,我们有空就交流风筝经验,风筝给我带了健康与欢乐。”
一根细细的风筝线,一串漂亮的“蝌蚪”,却是七旬老人于喜水用常人眼中的废品制成。祖辈的创造惠及后人,传统的风筝文化与现代理念的完美融合,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手工艺振兴的希望。
新闻推荐
昨天下午,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组织生产企业进行座谈,共同探讨消毒餐具生产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图为药品食品稽查支队在市区一酒店检查消毒餐具。(记者...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