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远通讯员芮岩
“过去的南四湖水质清澈,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捕鱼时满载而归的场景比比皆是,令人向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矿企业、农业肥料、生活排放等产生的污水大量涌入南四湖,使湖水变成了老百姓戏称的‘酱油水\’,我们以牺牲湖区生态资源为代价,换来了环境污染下的GDP,这对我们不得不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副市长田志锋在日前召开的济宁市南四湖渔业污染防控和转型升级工作现场调度会议上说,无论有没有南水北调工程,开展南四湖渔业清理改造和转型升级都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
浩大:“占地面积”70万亩的大扫除
记者采访了市渔业局的相关负责人,向他们了解到当前渔业部门针对南四湖的清污采取的具体措施。
据介绍,这项清理工作涉及需要清理、规范的网箱、网围和养殖区以外的其他养殖面积近70万亩,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自上周起,市渔业局的工作人员就开始联合微山渔业部门一起,开始大规模清理、规范、改造渔业养殖基础设施的行动,以期尽快解决渔业养殖无序无度、缺乏政府有效管控的现状。
2
耗时:5至10年渐成湖滨池塘
据该负责人介绍,先对养殖区内的投饵性网箱、网围进行规范改造,对养殖区以外的网箱、网围进行彻底清理,在此基础上,实施生态养殖区内池塘规范改造示范工程,实现渔业养殖水域的水质达标。从明年开始,逐步扩展池塘清理改造工作,对养殖区外的池塘进行全面清理,对养殖区内的池塘进行进一步优化升级。希望通过未来5至10年的努力,使南四湖逐渐形成湖滨带20万亩池塘———湿地生态循环养殖区,实现渔业养殖水域水质稳定达标常态化,并最终建成南四湖湖区生态清洁型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3
耗力:增加转产渔民收入
此外,他们还将一边引导渔民开展养殖转型升级,发展滤食性鱼类和高品质虾、蟹养殖,充分发挥滤食性鱼类对水体的过滤作用,提升鱼体品质,提高水产品收益率,一边对失水失渔人员做好再就业辅导,引导这部分人投身到加工、旅游、服务、外出务工等各个行业,千方百计促进就业转产,增加转产渔民收入。
未来,南四湖将保留38万亩的生态养殖区,用于开展非投饵性网箱、网围和湖滨池塘养殖,把规划的5万亩网围生态养殖区打造成高标准生态渔业示范点,把25万亩池塘生态养殖区打造成内循环渔业发展典型。“今年年底前,我们将完成对0.6万亩网箱和17万亩网围的清理、规范。”
4
耗神:进展缓慢,挂牌督办
指挥部办公室还要对沿湖县区污染防控进展情况实行周报制度,对进展缓慢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报经指挥部批准后,实施挂牌督办。对认真负责、成绩显著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工作拖沓、推诿扯皮的,要进行批评和纠正;对因工作不力、影响整体工作进度、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启动问责制,严肃追究责任。
新闻推荐
2210000本报为您“捎话”部门官员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即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本报记者将走进“政风行风热线”直播间,与各部门“零”距离。您有什么话...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