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盖鸣霆
有些年纪的济宁人,只要一说起土山,便好似今天的北京人说起天桥,或者南京人说起夫子庙,那种与之俱来的亲切感以及颇带些骄傲意味的喜爱,是用再多的语言也难以描述出来的。亲自逛过土山的,会在回忆里默默地细数当年土山繁华时期的种种辉煌以及各种欢乐,而没有逛过土山的,也会在长辈或者邻里的述说中去想象那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没逛过土山就等于没来过济宁”,尽管时至今日,当年的小土山早已没了踪影,可是这句盛赞土山的俗语却仍旧一代代传了下来。
济宁土山曾经热闹非凡
各路艺人聚集此地卖艺献技
土山坐落在老济宁城的东南隅,它叫山却不是山,只是一大片起伏不平的土丘。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运河多次清淤积土于此而形成的一片无主地。它西至太白楼,东到阜桥口,北贴老城墙,南邻老运河。南北宽约150米,东西长约300米,约60多亩地。茶馆戏棚、武术杂耍、地摊叫卖、风味小吃都集中于这方土地,拥挤嘈杂,热闹非凡。小土山是众多生意人的谋生宝地,同时更是各路艺人卖艺献技的良好场所,济宁曾因此而获得“曲乡艺海”之美誉。鲁西南不少老艺人就发迹在这土山上的曲棚书场。《运河名城济宁》及《山东运河民俗》中曾有对土山的曲艺之繁华热闹有过详尽的记载。20世纪初,仰运河之利的济宁,人口众多,市面繁荣,引得苏、鲁、豫、皖几省的民间艺人纷纷到土山搭棚卖艺,书棚曾多达20多处。20世纪20年代以后,这里还先后建起几处大戏院,如:书带草亭、同乐、长春、四海春、福寿戏院,进德会院内也建了进德会剧场。名曰“戏园子”,实则大多是曲艺棚,皆以杉条、竹竿、苇席搭建,设备简陋,仅可遮阳挡风,但不隔雨。有些棚更简陋,土布围墙,布篷遮顶,里面放一二十条长凳,就算齐备了。曲艺艺人大都是撂地摊卖艺,艺人在土山所占的那块演出地点,俗称“坑”,生活很苦,实际上就是“混穷”。至30年代,土山儿又有了十几家茶馆,除了“四海春”、“玉仙亭”两个茶馆经常组织武术表演“以武会友”外,其他茶馆几乎都设有书场,如“盛记茶馆”设琴书,“玉仙亭茶社”设八角鼓,“万花春茶社”设弦子鼓、坠子等。至于说“武老二”、说相声、变戏法、耍拳、拉洋片的,则只撂地摊拉场子了。
民国间,活跃在土山的艺人,有唱弦子鼓的郑培标、徐大玉、周大玉、宋永爱、汪永泉、闫教铎等6大家15人,有唱山东琴书的殷田昌、贺金城、茹兴礼3大家10人,有唱渔鼓的翟教寅、王教寅及其门徒王永田等5人,有说评词的戴复昌、徐士章等6人,还有唱落子的侯永贵、侯永芝等。这些艺人个个身怀绝技,由当时民谣便可知民众对他们的喜爱———“太白楼、进德会,压不过大桂、二桂和黑脆”(指周家的渔鼓和侯永芝的落子);“小土山儿的茶馆数不清,不如汪麻子喊两声”(指坠子艺人汪永泉的妻子宋永爱);“要想解闷胸怀开,去听张善养说《聊斋》”;“老咬口的干饭道门口的粥,茹小辫的扬琴翟教寅的吼”。莲亭假山上曾刻有这样的字句:“古有太白醉酒家,今存书词百枝花;东鲁遗风犹然在,千秋万世闪光华。”
当然,除了戏曲之外,评书在当时也是格外受老百姓欢迎。爱听评书的确实不少,四而书场也非常兴旺,有的在茶馆里设点,可以边品茶边听书,有的自行设棚专门说书,他们都是在土山立足多年,且都拥有自己的听众。有两个根基浅的新来户,干脆租上十几条凳,在露天里就说开场了。他们说的多是长篇大著,如:《三侠剑》、《七侠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等。本来就篇幅冗长,再经过他们添油加醋的铺叙,一部书常常说上年把半年,爱听书的人几乎场场必到,惟恐间断。职业说书的人也像京剧演员一样,书场门口挂牌,由于多年的说书实践经验,他们确实说得很精彩,有的颇负盛名,如杨玉琦、戴复昌、刘汉臣、张善养等人都各有其独到之处:杨、戴二人声调低平,擅长叙述,说书的时候听众都专心致志,场内寂然无声。他们是以说《说岳》、《聊斋》为主,有时说现代小说。刘则专说武侠小说,讲到武打的场面,时而紧张,时而激昂,手舞足蹈,一招一式都极传神。张善养据说早年是铁塔寺的和尚,因受驻军殴辱,才愤然还俗,改行说书,其人旧学底子很深,出口成章,说《三国演义》,能流畅地背诵书中的诗文,描摹古人的对话,抑扬顿挫,颇为逼真。
如果把上面这些说说唱唱的归纳于“文”的一类,那么“武”的一类,同样也算得上丰富多采,缤纷绚丽。这里有练拳脚的,有演兵刃的,有武打、举重、摔跤的,练气功的则可看到劈砖碎石、吞铁球,有的用铅丝绕身数匝,运足了气,把铅丝崩断,有的将头和脚担在凳子上,腹部压一块大石板,用大锤把石板击碎而人丝毫无恙。这些人有的是专门卖艺为生,也有卖膏药,卖大力丸的,耍上两套只是为了招揽顾客。当时谋生实在不易,虽然他们多数是些武功寥寥的“三脚猫”,但毕竟也是有些功底的行家,迫于生活才敢在这里卖艺糊口。
齐乃瑞老人回忆昔日土山
听书杂耍各地小吃让人目不暇接
林语堂先生创办的《论语》杂志上曾发表有狄海天《济宁的土山》一文,文中说:“凡是熟悉济宁的人,都熟悉济宁的土山,正如同住北平而熟悉天桥一样。土山是济宁南关外的一个娱乐场,前边流着一道运河,后边紧靠城墙根,负城面水,的确是块好地方……人迹最繁的和营业最活跃的场所里来是不会让你失望的。”的确,就在记者苦苦搜集关于济宁小土山的材料时,今年已经80多岁的离休老人齐乃瑞老先生还特意向记者讲述了他年轻时第一次逛济宁土山的情景。
齐老先生说,那是一个星期天,他与妻子一起逛土山。顺着护城河往东走,便好似来到了一个大的集市庙会一样。熙熙攘攘、密密匝匝的地摊,有卖衣服的、卖布头的,嘴里头还唱着喊着“搭上一尺,送上一尺”。再往前走,看见南北两边一家挨一家布棚或席棚便是数十家茶馆。走进一看,数十排躺椅坐无空闲。据说,大多是码头搬运工人和建筑工人,干苦力活累了,便到那里喝茶。这里的茶馆有一个规矩,泡一壶茶,只要是不换茶叶,坐一天,照样冲水。有的茶馆还请来艺人说书场戏,来客边喝茶边听戏曲,十分消闲。
继续东行至娱乐场所,是土山最热闹的地方。有戏园、书场、大鼓、洋琴、渔鼓等各种地方曲艺的棚子,其中最有名气的是坐南朝北的“逢春戏园”,除了邀请外地的戏班子名角在此演出,还经常表演济宁的地方戏。比如山东梆子,最著名的演员是窦朝荣,他的拿手好戏是《两狼山》,后来调到山东梆子剧团。在该剧团经常演出的还有马金兰一家,马演小生,她儿掌鼓板,有个唱青衣的叫“小二妮”亦小有名气。当地人都喜欢山东梆子,尤其是四乡农民进城到戏园子看戏是很大的欢乐,从白天到晚上座无虚席。有的曲艺就设一个地摊,放几条长凳演唱起来。如谈“武老二”,内容是武松的故事,唱词粗旷豪放,时而夹杂着一些低级淫秽的字眼,只允许男性观众,女性请走开。后来弹唱《水浒传》,称“山东快书”。还有拉洋片的,乐器一响,吸引了许多青年妇女儿童观众。除了多种多样的文艺节目,再就是武术类亦丰富多彩,缤纷绚丽。有打拳卖艺的,武打、摔跌、练气功、砸石头的等等。还有马戏团,用白布圈一个大场子,主要是马术、驯兽术,亦吸引了不少观众。
逛完游乐场之后,便是吃吃喝喝的地方,小摊小铺以及流动的食品担子比比皆是。所卖的无非是馓子、麻花、锅贴、菜合、烧饼、油条、酸辣汤、豆腐脑、罐子甏肉、牛杂汤之类的传统小吃。比较有名的有刘贵信包子锅,还有鸡汤、混沌、酥油饼等美味食品。另外,还有拎着篮子到处游窜的小贩,卖的是糖球、瓜子、芝麻糕、兰花豆之类的休闲食品,也有梨桃、甘蔗、橄榄等时鲜水果。
早年有一句尽人皆知的俗语,出了南门往东望,除了吃喝都上当,就是说只有吃到肚子里是真的,其他一切都是骗人的。土山上坑诓拐骗的事处处可见,就以“赌博“来说,抽签子、抓彩、推牌九、猜扑克、押宝、摆棋局等五花八门。就拿套圈来说,多数人认为是一种娱乐,实际上都是最坑人而又最诱人的一种赌法。不少人买了一大把圈子,最后连个小彩也没中。除了赌博之外,还有相面的、拔牙的、卖假药的以及一些卖劣质品的,都带有一定的欺骗性质,而且各有各的一套经营手段。不过,50年代初拆除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修了一条东西大马路,原来的土山便消失了。
斗转星移,旧踪无寻。如今,在小土山旧址上相继建起了新华书店、通信大厦、文化广场。广场上经常举行各种大型露天文艺演出及图书展销等活动。小土山的故址变成了城区群众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及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又一处重要场所。
济宁土山旧址上建起的运河音乐厅。(资料图)
在土山旧址上建起的人民公园仍然是市民喜欢聚集的地方(资料图)。(见习记者李姣摄)
新闻推荐
霍家街小学三年级二班王奕然2012年5月12日,为迎接母亲节,我们济宁晚报小记者团去喻屯镇摘甜瓜送给妈妈。汽车经过一路颠簸,费尽周折,终于载着我们来到了期盼已久...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