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远
东门大街东部向南去,有个不起眼的小胡同,名叫眼药胡同。小胡同北起东门大街,南止汉石桥街,地方不大,却有个如此有趣的名字,到底有何传说呢?记者在探访地名办时了解了一段关于这个小胡同的传说故事。
相传,清初之时,有一位名叫王敬吾的老汉,是济宁城西三义庙村人。他从小住在东门里外祖母家。五十多岁死了妻子,只有一个女儿,父女俩相依为命。
他为人慈善,以卖红心萝卜为业,沿街叫卖经常到深夜。一个冬天的夜晚,王敬吾走到水口子街,突然发现路旁躺着一位老者,白发苍苍,气喘吁吁。他急忙放下挑子把老者搀扶起来,一闻酒味扑鼻,原来是喝醉了。于是,他便把老者搀至自己家中,安排在床上休息,并叫醒熟睡的女儿,给老者准备茶水。
过了好长时间,老者醒过酒来,对王敬吾作一长揖道:“感谢恩人搭救,不然,在这三九寒天,又饥又渴,醉得不省人事,恐怕就没命了。”王敬吾答道:“不要客气,请问老兄尊姓大名,家住何处?”老者说:“我与你同姓,名叫王乐善。为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我想送你一件礼物。但敢问你是打算短吃,还是打算长吃?”
王敬吾不解问道:“何为短吃,何为长吃?”老者解释说:“如果短吃,我便赠送你一些银两;如果长吃,我便送给你一个药方。”王敬吾说:“我本是个穷人,自然是长吃好。”于是老者取过纸笔,写了一个药方,并解释说:“把甘石用火炼后叫煅甘石,用水澄过,再用土布过滤,晒干,加冰片研在一起,制作成眼药出售,可保生计。”王敬吾欣喜异常,忙作揖致谢,可抬起头来,老者却不见了。
从此,王敬吾不卖红心萝卜,改用此法炮制起了眼药,广为宣传是得到仙方。后来,生意越做越好,有了一些积蓄后,他又在自己住的胡同中建起一座小楼,塑一老者像供奉起来,悬匾“大仙楼”三字。
后来,这王敬吾不断调剂眼药配方,出了名,发了财。在东门里路南置了一间门面,挂上了“王敬吾眼药店”招牌。辞世后还将此店传给了女婿郗姓。据说,1948年济宁2次解放的时候,王敬吾眼药店还存在着,可后来却莫名其妙的就消失了,消失的原因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再至于那王敬吾遇仙人传药方一说自然更是无法考究,可其配制的眼药却闻名州城,名不虚传。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此巷因其眼药盛名,得名“眼药胡同”,并一直沿用至今。
新闻推荐
秦女士是某公司的职员,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小肚子摸着硬硬的,但她没怎么在意。后在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中,秦女士被告知“硬东西”是一个瘤子,这可把她吓坏了。医生告诉秦女士,她...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