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刘静实习生刘丽
他,大学未毕业即进入一家美资餐饮企业,三年内,从服务员做到了经理,这是他餐饮梦想的发端;毕业后被分配至家乡的某事业单位,一年多时间,从业务员做到了经营厂长;后辞职下海,亦做得风生水起;他一直有个餐饮的梦,自己创业,几经尝试,其间不乏辛酸和阵痛;如今,他梦想的图景正在运河边上一点点清晰。
1994年,上海,一个大三的学生来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员,这是一家名为大千美食林的美资企业,管理严格,制度严谨。经过严苛的招聘程序,他被录取了,成了一名传菜员,这个22岁的年轻人就是丁志强。
丁志强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学的是经济贸易,就是这段经历,让他逐渐了解了整个餐饮业,也由此埋下了餐饮梦想的种子。
1995年,丁志强毕业了,被分配到了济宁市劳动局,但继续在上海干了两年。1996年底,他回到了家乡,进入了劳动局下属的劳动实业公司,在一个玩具厂做业务员,天天跑业务,每月300多块钱的工资,后来又升任了经营厂长,生活平淡,又有些松散。在体验了三年的外企工作之后,丁志强已习惯了那种快节奏的生活,也越来越不适应国营企业里的氛围。因此当有一个机会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令很多人羡慕的“铁饭碗”。从入职到离开,前后不过一年多的时间。
年少轻狂,开业第一天被撸
1998年,丁志强看到了一则招聘广告———银海餐饮娱乐城在招餐饮部经理,不满于现状的他当即报了名。后经层层选拔,年仅26岁的丁志强胜出。春风得意啊!有能力,又聪明,丁志强仿佛看到了明媚的未来在向自己招手。年轻得志,难免忘形,这让他跌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
1999年12月16日,酒店正式开业。开业当天生意火爆,客流量很大,由于考虑不够周密,再加上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结果当天下午,丁志强即被免为了普通员工。
从未经受过如此打击的丁志强,像被人冷地抽了一巴掌,一下子清醒了。他脑海里最先闪过的念头就是离开———继续待在这儿,脸面往哪放?但是在妻子的劝导下,他开始反思,“是自己太狂了,因为年轻,考虑问题太简单,也不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丁志强说,当时就一心想着干工作,其他的事便很少顾虑。他的确是想通了,否则年轻气盛的他哪能受这般“窝囊气”,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他选择留下来。的确,他是有能力的,一周之后,升任督查主管,后又将小小的质检科室发展成了有模有样的质检部。接下来的半年里,丁志强真正“沉下来了”,他开始“悟人生、事业、处事”,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是他韬光养晦的半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营业额下滑,2000年6月份左右,银海决定内部竞聘中层干部。瞅准了是个机会,丁志强一口气报了三个部门(人事部、餐饮部、质检部)的经理,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很辉煌的经历”。考试现场,面试官由北京来的专家代表、公司领导代表和员工代表组成,总共8个人,以现场提问的方式来综合考核报名者。轮到丁志强了,只见他慷慨激昂,对面试官抛过来的种种问题,不管有多刁钻,总能应答如流,毫不含糊,大有一副“指点江山”的派头。当即现场掌声一片,出场后,场外的员工们也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此时的丁志强激动之余,更加觉得这半年来的“自我沉淀”是多么的必要和正确。结果出来了,在三个岗位的竞聘中,丁志强当仁不让,拿了三个第一。领导让他挑,他想也没想就选了餐饮部———他笑言,“哪里跌倒的就在哪里爬起来”。事实证明,实至名归,银海的营业额上升,并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营销活动,这在当时是极超前的。结果营业额与日俱增。
创业阵痛:轰鸣声里的撕心裂肺
后来因修路等原因,银海的生意明显下滑,丁志强便另谋出路,去了山推金斯顿大酒店。在这期间,他攻读了MBA,工作、带孩子。2006年底,丁志强也暂时摆脱了“奶爸”身份,开始要大展拳脚,干一番事业了。
创业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一波三折,夜不能寐,这些丁志强都经历过的。
2008年4月,丁志强和合伙人创建了老济宁民俗生态园。该项目的运作主要是丁志强负责的,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曾经多少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他都在为此苦苦摸索。它以运河文化为依托,开设了包括餐饮、种植、休闲和文化娱乐等项目的经营,占地近100余亩,先后投资近200万元。开张以后,生意红红火火,又一次开创了文化生态园的先河,并先后举办了文化节、美食节等系列活动。丁志强甚至设想了未来几年的规划图景。但天不遂人愿,生态园刚开始盈利的时候,又赶上了拆迁。不光投进去的钱打了水漂,两年多的心血也都付之东流了,随之被摧毁的还有他的梦想支撑,他真的有些撑不住了,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当天夜里,听着推土机轰隆隆的作业声,仿佛在宣判一个人梦想的破灭,丁志强独自站在河边,“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个一尺八多的汉子内心剧烈翻腾着,“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2009年1月,即老济宁民俗生态园开业后不久,丁志强又开了老济宁内府菜酒店,开业大吉,生意红火。因合作方面没经验,合伙人各自要打造自己的平台,不久,丁志强退出了老济宁内府菜。打文化牌做餐饮是丁志强的梦想,这一次他的梦又碎了。
经历过这些事,丁志强觉得自己一下子沧桑了很多,“命运总不会按自己的想法走”,言语中无不透着辛酸和无奈。可乐观的性格令他没有自怨自艾,他又开始寻找新的梦想起锚点。
继续努力,续圆餐饮梦
丁志强内心始终有一个餐饮梦,他想从文化入手,做文化餐饮和主题酒店是他的兴趣所在。
2010年9月,丁志强又与一位好友合作,创建了位于火炬路北首的老济宁民俗菜馆,它是对老济宁民俗生态园的“提炼和升级”,丁志强称之为“运河文化的落地篇”。文化需要载体,因此无论是从室内装修、人员服饰还是菜品设置上都体现了老济宁的特色。比如在菜品挖掘上,将老济宁的各类小吃搬上了餐桌,有生煎包、胡辣汤、馓子、托板豆腐等,仅常态的小吃就30多种,并将菜名编成了顺口溜,印出菜谱,让人听后都备感亲切,有趣味又好记。而且每个包间的名称都以老济宁的老巷子命名,如竹竿巷,屋里面还会摆放巷子的新旧两张照片作对比,给人以亲切感和时代感。
走进大厅,迎面便是一个大大的“暖”字,如旁边的对联所写,“暖春暖朋暖温情,老酒老菜老济宁”,老济宁民俗菜馆打的是“天、地、人———家园”的牌子,走的是“温馨、和谐、家园”的路线。丁志强说,菜馆已运营一年多,目前处于上升阶段,效益还不错。
在2010年同时,丁志强又与几个朋友合作,开了一家了位于黄营社区的“老渔浜酒店”,以渔文化为主题,提供以淡水鱼为主的各种美味佳肴,至今,生意还蛮不错。
如果事情还没有好起来,是因为它还没有糟糕到极点。生活是什么,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人就得练得“皮糙肉厚”的本领,方能“百毒不侵”。这一次,丁志强心里踏实了很多,他的餐饮梦想正在运河边上一点点清晰。
助推梦想,越来“悦好”
2011年9月,丁志强成立了悦好酒店管理咨询公司,其核心理念是“成就梦想,越来悦好”。
之所以会成立这样一个公司,丁志强说,“现在的人都争抢着开饭店,但真正懂饭店的没几个”,“摔跟头的多,不仅自己赔进大把的钱,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丁志强认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任何店都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悦好”旨在多学习、探索,以将成功的酒店管理经验和规律总结出来,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经营模式,提供给需要的人。这也是悦好的最后定位,即出售商业模式。另外,丁志强表示,在美国,咨询业很繁荣,而且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相关行业的咨询工作都是由行业协会来完成的,但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种体系。能将自己的经验和摸索出来的模式指导更多的人成功,避免更多的人少犯错误,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且他将此作为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想要做成多大的事,就要承受多大的痛苦。经历了这么多坎坎坷坷,用丁志强的话说“一波三折”一点不为过。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多少个夜晚他“成夜成夜的睡不着”,多少次他怀疑过命运为何总与他“过不去”。但现在他想通了,“躺下两分钟就能睡着”,他感激那些伤害没有打垮他,反而使他更坚强。这么多年一路走过来,他最深的体会就是“做企业就是在做人,人格的修炼大于一切”,他认为人要有舍得的观念,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付出,即要学会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另外,还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快乐是过,不快乐也是过”。
就是这样一个人,聪明,有能力,经历丰富却并不平坦,也曾被命运捉弄,但艰难让他更奋进,这是一个“接地气”的奋斗故事。目前,他已拥有三家直营店及下属公司,各项事业正风生水起,他梦想的图景正在运河边上一点点清晰。
丁志强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6月12日上午,济宁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百名民警,身着单警装备,站立在崭新警务电瓶车旁,10名社区民警代表接过电瓶车“钥匙”。据悉,此项活动为济...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