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盖鸣霆通讯员刘峰
住在济宁城区的人们,最近会发现在新世纪广场上悄然矗立起一座用玻璃围成的圆柱形小屋。它有着绿色的帆布顶棚,有着红、黄、蓝三色不停闪烁的灯光,周边还停放着多辆警车。它就是由高新区警方最新引进的全省首例集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宣传工作四大职能为一体的新型警务工作平台。它的存在,就好像是在市民身边建了一座小型的派出所,时刻为市民的安全撑起一把“保护伞”。
“小屋”里面啥都有,贴心服务不用愁
虽然从外观上看起来新型警务工作平台并不算大,但是正应了那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老话,当16日下午记者走进这间“神奇的小屋”时,还是感到惊讶不已。
原来,这个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全部用现代科技武装。整个平台共有8个监控摄像头,其中平台中部4个,“伞”上面4个,可以对平台周围做到360度全方位的监控,并对民警的工作过程全程摄像录音,监督民警的执法执勤。据高新区警方介绍,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先进警务体制,整合警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今年6月份高新区管委投资近百万元,在新世纪广场和产学研基地试点建设两处新型警务工作平台。该平台配备3G 线公安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固定电话,可以实现上级通过对讲机直接指令、110接处警电子派单、电话报警、群众直接来平台报警的四种接处警方式。每个平台均配备警用电动车,为执勤民警治安巡逻、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此外,平台设立了便民服务箱,里面有应急的药品、文具、便民服务手册以及简单的车辆维修工具等,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
市民热情很高涨,民警一天忙不停
“自从我们这个平台建立以来,每天到这里咨询或者寻求帮助的市民便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要接待40余位来访者。”16日下午,正在警务平台执勤的协警张德轩告诉记者。
张德轩说,平台刚刚建立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不熟悉,不了解它的功能。有的说是杂货店,有的说是电话亭,甚至还有的说是快餐店。但随着执勤民警的耐心接待和大量宣传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了解了新型警务平台的作用。每天问路的、上了年纪老人走失的、丢钱包的等等问题都被反映到警务平台上来。虽然现在他们的工作远远要比以前在流动警务车上执勤时遇到的麻烦事多,但是考虑到那么多的老百姓都重视公安部门的工作,并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实际困难,便又觉得欣慰了好多。“现在我们警务平台的民警负责的事情可多了,不仅有日常的接警出警,还要实行治安巡逻、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有时候还要帮助交警发现可疑车辆呢!”张德轩笑着告诉记者。
初步运行效果好,市民盼望再“添丁”
由于目前警务工作平台实行“五班四运转”6小时工作制,即每天分早、中、晚、夜4个班,这样一天24小时,时刻都能在新型警务平台看到民警们忙碌的身影。只要打一声招呼,他们便会立即出现在需要的地方。
冯振,23岁,一位在新世纪广场新型警务平台执勤的年轻小伙子。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天气非常炎热,但是为了充分保护辖区百姓的安全,只要一上班他便会和同事开着巡逻车四处巡逻。记得上星期执勤时,他们就看到一位孕妇痛苦的在太阳下行走,踉踉跄跄的步伐随时都有晕倒的可能。看到这种情况,执勤队员立即把孕妇带进了警务平台,为她打开空调、倒了一杯凉白开。休息了片刻,等中暑的孕妇恢复了神智后,他们又开着警车将孕妇送到家中。
另外,帮助丢钱的大学生重新找回钱包、帮助年轻的爸爸妈妈找到不慎走失的孩子、甚至是为雨天需要帮助的行人递上一把爱心伞,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内发生着。而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有着高新区警方的辛勤付出,更有着百姓“市区要是多建几处类似这样的平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该多好啊”的肯定与渴望。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苏玉“卖报啦,卖报啦,《济宁晚报》,咱济宁人自己的晚报!”每天清晨,一个个热情可爱的“小红帽”走上街头,用清脆的童音和新...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