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记者文/相启申图/刘传伏
“多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版式清新、内容丰富”、“在宣传济宁孔孟文化上要多下点工夫”……昨日上午,《济宁晚报》周年庆读者座谈会在北湖新区举行,本报编辑、记者与来自社会各界的忠实读者齐聚一堂,零距离倾听读者的心声,广泛接纳大家为《济宁晚报》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参加座谈会的读者有老专家、车友代表、公益企业代表、社区干部、小记者等。“《济宁晚报》上的文化栏目‘小远探秘\’不错,宣传推介了济宁本土文化,晚报要多关注宣传济宁厚重的文化,有了文化才有灵魂。另外,要发挥专家的作用,调动他们的投稿积极性。”原济宁市政协副主席、济宁学院教授张九韶教授说,从《济宁晚报》创刊至今,他坚持每天阅读。
很多热心读者对《济宁晚报》创刊近一年来举办的活动、开设的栏目如数家珍。座谈会上,周昕教授说:“从无到有,版面越来越丰富,活动越来越精彩,尤其是小记者活动搞得很有特色。晚报就是济宁的一扇窗口,很多栏目和新闻反映了济宁百姓的生活、揭露假恶丑、展现真善美。”
如何办好《济宁晚报》?读者们提出很多建议。山推企业文化部副部长崔保运就提出,晚报要多关注企业的变化发展,提振企业的发展信心。企业职工张金波建议,晚报应该增加一个就业版块,发布就业信息,为求职者提供一个找工作的平台。还有的读者建议《济宁晚报》在社区开设记者工作站,多关注县市区的新闻等。“济宁零距离生活全方位”这是《济宁晚报》的办报理念,开门办报、广开言路,听取百姓读者的声音,这是《济宁晚报》成长、发展、壮大的法宝之一。座谈会上,热心读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济宁晚报》将汲取智慧,适应媒体激烈竞争的新形势,把晚报办成让济宁人民满意的文化大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石晶通讯员郭文)8月12日上午,济宁市少年军事励志训练营在济宁市青少年宫开营。26名营员将在为期8天的时间内参加各项军事活动,锻炼体魄,磨练意志,培养团结协作...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