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朕葳
2012年7月10日,一个男子拨通了本报的热线电话,“我是一名刚刚在扬州学习归来的修脚师,学习期间,我受到了当地免费为老人修脚的启发,也想在济宁为老人们免费修脚,贵报能不能帮我联系一下养老院或者老人集中地呢?请你们放心,我能坚持下来!”现在,已经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位热心的修脚师傅依然坚持在工作一线,免费为老人们修脚。他的名字,叫夏居峰。
回顾:一年为数百位老人免费修脚
2012年7月11日,记者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三十多岁的修脚师傅。在市区的一家养老院里,他正满头大汗地为一名老先生修脚。夏师傅告诉记者,他一直从事推拿、按摩行业,2012年年初,受到了老师孟祥坤的启发,到扬州师从全国特级修脚大师陆琴学习修脚手艺。“在扬州,当地很多的修脚机构都免费为老年人修脚,人家那里可以,为啥咱们济宁就不行呢。”当学成归来的夏先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孟祥坤后,孟老师当即对夏先生的想法表示了支持。夏师傅告诉记者,每天他都利用空闲时间,深入明珠小区、仙营街道办事处、观音阁社区等地,免费为那里的老人们修脚。
现在,在《济宁晚报》的帮助下,他已经与5个老年公寓、4个单位和40多户居民家中建立长期联系,只要那里的老人有需要,打个电话,他就会过去修脚。夏师傅说,在义务修脚的这段时间里,他总结出一个小小的经验,“现在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不图儿女为他们干点什么,就是希望能多点时间陪陪自己,我现在在修脚的同时,也要成为老人的倾听者。”
回访:他想跟老年人打一辈子交道
2014年1月24日,记者与夏师傅取得联系时,他说自己近期通过网络申请了一百个黄手环,这种像手表大小的手环,包含了老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病症,能帮助迷路的老人,快速找到回家的路,他希望通过本报免费向需要的老人推广。夏师傅告诉记者,类似这样老人迷路的事情,经常在街头发生,“曾经我看到央视的公益广告《我的父亲母亲》关注失智老人,我就想到了以个人的名义申请黄手环,准备发放给需要的老人,我喜欢上了老年人事业,或许我真该和老年人打一辈子交道。”
记者手记:
我们需要这样的热心肠
“持之以恒”“贵在坚持,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激励自己或他人的语言,但将这句话人的本身,真能做到这点的,又能有多少呢?与夏师傅的接触,也是一种由不信任到信任的过程。综合多次的观察,我才知道,他真的是在做事情,而且是在认真的去做。作为温暖媒体,我们应当讲述一些温暖的事,勿容置疑夏师傅的初衷是做一件温暖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的时间多了,我也感到到夏师傅是一个温暖的人。他喜欢跟老年人接触,喜欢跟老年交流、沟通,有时做儿女的都很少能做到这些。尤其是随着国家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服务事业,更需要年轻人的关注,真的希望,有千万个像夏师傅这样的年轻“老年人”能加入到关爱老年人的行列。
温暖评语
骆承烈
天下的好事有多种;有的令名远播,人人夸赞;有的威望大增,飞黄腾达。有的默默无闻,但自得其乐;更有的勤奋奉献时,人们并不理解,但因是好事,却乐于去做,坚持去做,夏居峰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义务修脚,事虽不大,但意义不小。它呈现出一颗敬老爱老的心,它送给老人春日似的温暖,它在替老人的儿女尽孝,它是社会上人际和谐的体现。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积大善,小善成大善,夏居峰做的事是天下善事之一,夏居峰此人正是行百善之一人。
作者简介:
男,汉族,1935年5月生于山东省济宁市。195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退休时高校教龄45年。兼任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顾问,河南、沈阳、马来西亚等地孔子学会及三十多个学术团体的顾问、名誉会长、会长。
新闻推荐
事发太白西路与环城西路交汇处点击查看原图■记者苏茜茜昨天上午,市民孙先生拨打本报热线2210000反映,在太白西路与环城西路交汇处的红绿灯...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