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豫
为了在寒冬更好地关爱弱势群体,2013年年底本报开办了“寒冬送暖活动”,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身上。采访中,记者报道了陈姝单和徐怀成二人因身体常年受疾病困扰无法正常工作,两个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一事。让人惊喜的是,没多久就有爱心企业联系报社,准备资助这两个家庭。
事件回顾:
家住济宁市区的陈姝单患糖尿病身体状况不佳,没有办法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丈夫也一直在努力赚钱,但孩子要上学,陈姝单还要一直治病,一家人也只能一直住在陈姝单的娘家。与陈姝单情况相同,徐怀成因为抑郁症也是常年无法正常工作。抑郁症和其他疾病不同,很多人认为徐怀成身体健康,不能理解他为什么“逃避”工作,但也正因为并非一般的身体病痛,精神疾病更加顽固,治疗起来也更加复杂。徐怀成也很想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养家,但“情绪”来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靠药物控制。
幸运的是,两篇报道刊发后,不少热心市民拨打本报热线询问两家人的情况,也有一些爱心人士希望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帮两个家庭,山东摩天集团建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晋学庆也是其中之一。新闻刊发后的第二天,晋学庆第一个打来电话关心两家人的情况,得知孩子的愿望后,晋学庆表示很愿意帮孩子实现愿望并希望可以亲自去看望两家人。圣诞节当天,晋学庆带着为孩子准备的自行车、书包、衣服、篮球还有2000元现金来到了两个困难家庭,为孩子送去了圣诞礼物,也给两个家庭带来了“温暖”。晋学庆告诉记者,送东西、送钱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让这些困难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知道有很多人都在关心他们,给他们一种精神支柱。
记者手记:
来到陈姝单和徐怀成居住的单位宿舍,记者有些吃惊,不大的小区内有几排破旧的老楼。陈姝单和徐怀成是同栋楼的邻居,陈姝单的家在顶楼,一进客厅记者就看到了破旧的天花板还有墙壁上残留的水渍,因为住的人口多,屋子显得很满。丈夫常年在外工作,陈姝单和儿子住在小卧室,卧室内除了一组衣橱、一张床还有一张学习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虽然这位母亲常年受疾病困扰,但却很坚强,一直笑脸迎人。陈姝单告诉记者,一定要把孩子照顾好,让他多学知识,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在采访徐怀成时,他9岁的儿子让记者印象深刻。年纪虽小,却懂得体谅父母,在记者问他有什么愿望时,他低着小脑袋想了想说:“想给妈妈换件新衣服。”贫穷压不倒人的坚强意志,逆境中更能激发向上的潜力,相信在这些困难家庭的自己努力下,在大家的帮助下,连绵的阴雨总会过去,前方就是温暖的阳光。
温暖评语
李木生
我为我的同行所做的“本报寒冬送暖活动”倍感欣慰与骄傲,他们不仅细心地关怀与抚摸陈姝单和徐怀成两个生活在贫病交加之中的家庭的苦痛,更以深厚的善良动员社会,将帮助与温暖送到这样两个家庭之中。锦上添花容易,最难的是雪中送炭。尤其让我佩服的,是我的年轻同行赵豫、苏茜茜有着细腻柔软的心灵与善于发现细节的眼睛,如安了锁的水龙头,如带有水渍的天花板。对于身处困境中人们的坚强与美好,她们更是一一发现,如徐怀成九岁儿子最热切的愿望便是“想给妈妈换件新衣服”;如身患重病的陈姝单的乐观精神,“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不能整天哭,不然咱的好日子都给哭没了”。“本报寒冬送暖”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还在于,向我们大家提出了一个当代重大的问题:莺歌燕舞与灯红酒绿之下,还有在贫困线上挣扎不已的人群;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去关心与帮助还处在贫困之中的人们;这种活动的精心准备与完成,可以重新唤醒社会的良知。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28日上午10点,这已经是城际公交接线员杨洁当天第100次重复这句话了。随着春节的临近,回家的旅客越来越多,城区各大汽...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