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济宁最早的中老年艺术团体
鼎盛时期,一年下来他们演出好几十场
白立志是群众文化馆中老年艺术团的团长,说起他和群众文化艺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二十多岁的白立志就在当时的济宁业余艺术团担任过话剧队的队长。之后,白立志的工作和文化艺术都有密切的关系,从音乐、美术教研员,到青少年宫主任,再到群众艺术馆馆长。“那个时候文化工作不好做,很多想法实施不了。”据白立志讲,在他担任群众艺术馆馆长的时候,省文化厅的一位厅长曾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能让全市老百姓玩好,群众艺术馆馆长这工作就算干好了。”这句话也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
2000年,白立志退休了,干了一辈子艺术工作的他对于群众艺术的热情丝毫没有减灭。“退了休也得干点啥吧,别的咱不擅长,带着老百姓玩还是可以的。”于是,在白立志的筹划下,济宁市中老年艺术团成立了,白立志则担任第一任团长。“提起中老年艺术团体,现在是比较多了,可是,搁在十年前,我们还是全市头一个。”白立志告诉记者,当知道市里成立中老年艺术团体了,不少身怀技艺的离退休人员都争先报名。“当时报的人太多了,我们举行了选拔考试,比如,你会拉二胡,就得现场演奏一段。”同时,考试排队挨号也很正常不过了,为了入团,不少人还托人“找关系”“走后门”。
之后,济宁市中年艺术团不断发展壮大,最鼎盛时期,社团规模达到200多人,旗下成立了舞蹈、器乐、模特、戏剧、曲艺、声乐等六支演出队伍。由于不少成员是专业演员退下来了,中年艺术团的演出水平也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一年下来我们得演出好几十场,一直到08年都这样,各种奖项也拿了不少。”白立志说。
缺少排练场地、活动经费紧张
没有“告别”,他们默默地离开了表演舞台
这么好的社会艺术团体,怎么就解散了呢?谈起这段往事,白立志也有些无奈。“主要是没有场地了,时间一长,活动慢慢的就少了。”虽然没有公开说再见,但济宁市中老年艺术团基本上名存实亡了。据白立志讲,他们此前都是在群众艺术馆排练的,2008年前后,群众艺术馆开始布置展览,并一直持续了很多年。没有排练场地,艺术团东奔西走找场地排练,居无定所的日子让很多人萌生去意。苦撑了一段时间后,艺术团还是解散了。“在我们之后,济宁陆续成立了好些个中老年艺术团体,比如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它们要发展也得招人,不少人就去了别的艺术团。”
另外,资金问题也困扰着群众艺术的发展壮大。“我们排练演出,道具、乐器啥的都是成员自己准备,不过,不能啥钱都让成员自己出吧。”白立志告诉记者,群众艺术团体不少都会参加企业的活动,一来可以获得演出的机会,同时也能赚些活动经费。
尽管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这些年济宁的群众艺术还是获得了很快的发展,目前,城区各类中老年艺术团已有十多个。据白立志介绍,在人民公园,就有一个中老年艺术团,几乎每天下午都有演出,不管天冷天热都是如此,好多市民都搬着马扎去看,“这说明群众艺术还是很有市场的,不少老百姓也有看戏的需求。”此时,在白立志脑中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济宁市中老年艺术团重新组建起来呢?
下周五举行重组后首秀
把最好的节目展现给济宁市民
“早该这样了,这一天我们等了很久了。”得知济宁市中老年艺术团重新组建的消息,艺术团的“老人”们都非常振奋。据了解,1月25日下午三点,在运河音乐厅将举行艺术团重新组建后的首场演出,届时,济宁市民都可以免票入场观看演出。目前,艺术团成员都投入到了紧张的排练中。“成员们都很认真,家里的事都往后放,最近,有很多天都排练到晚上十点多。”白立志告诉记者,艺术团还成立了艺术顾问委员会,请了些专业艺术老师,帮助成员们提升专业水平。
据白立志介绍,这场演出全部时间在80分钟左右,一共准备13个节目,全是精选的成员们最拿手的项目。“借着这个机会,也算是给市民们拜年了。”白立志说。剩下几天,艺术团成员将会加紧排练,把最好的节目展现给济宁市民。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辛全秋乔萌百年老院再创辉煌,一流名医...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