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由过去等钱花到攒钱花再到现在花“明天的钱”,30年来,人们的金融消费观念也在不断转变。房信、车贷,刷银行信用卡用分期付款买手机、买电视、买笔记本电脑等方式也日益兴起。“分期付款,今天花明天的钱”享受生活,享受现在,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在一部分年轻人中树立起来,是银行的消费信贷支撑了他们。这是时代的进步。
调查
透支消费面面观
如今,“借钱消费,提前享受”的观念已经为不少人所接受,而各种带有透支功能的银行卡的出现更为人们“花明天的钱”提供了可能。最近,记者对银行卡透支消费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
从透支用途看,消费者使用透支卡最主要的用途是“平时购买家庭日用品”,之后依次是“休闲娱乐”和“到外地旅游或出差”。而类似于购房、购车、家居装修等大额支出,消费者使用贷记卡透支功能的比例要低很多。
从人群特征看,透支群体相对更多地分布在23-40岁之间、个人月收入水平在5000元以上的女性中。可见,这是一个以中青年女性及职员为主的群体。非常规的即时消费行为常常会成为“透支消费”的直接动因。而中年女性多数承担着家庭日常采购的责任,购物的高频度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出于应急需要的透支行为。
对现有的透支服务,消费者普遍介于“比较满意”和“一般”之间。消费者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在经济上有损失,如年费、利息等”,占不满意总数的97%。
样本解读
老周家花钱的那点事
“等钱”过日子
老周,某化工厂退休员工。在他的家里,他拿出了一叠厚厚的纸,上面整整齐齐贴满了从80年代一直到现在的工资条。“再早的时候不流行工资条,都是厂里的会计拿一个本子自己去领现金的。”老周说。不过,他还把自己的工资列了张清单。
1968年5月,他拿到了第一张工资单,条上只有简单的数字———10元。后来又涨到12元、14元。
80年代末期,老周的工资已经涨到200多元了。“一到月底,就盼啊,盼工资早点发。”老周说,他爱人没有工作,三个孩子,还有老母亲跟着他生活,就全靠他的工资。
老周说,当时“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算时尚,1986年时,他家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是当月发工资的第二天。
记者注意到,在老周的工资条里,有很多词汇,现在看起来还挺稀奇。比如,80年代时,每个月5元钱的互助费。“那时候,工会下面都有互助会,每个月大家自愿交5元钱,存在一起,哪家生病啦,遇到困难啦,就给哪家用。”老周解释说,那时候大家都没有社会保障的概念,一遇到点天灾人祸生病啥的,就得靠自己、靠单位了。当时提前消费是没有的事。
“透支”的消费
志强是老周的二儿子,今年30岁。说起老爸“等钱”过日子,志强笑笑,“想想都可怕,现在多好,需要用钱,即便手头没有,也总会有办法。”
志强开了个公司,为了谈生意,自己贷款30万,加上自备资金买了辆奔驰,他说做生意要有“派”。
其实,相比房贷对生活的重要性来说,车贷要次要得多。但是总是有人吃螃蟹,一小部分人不买房就先贷款买辆小汽车开着。“享受生活,享受现在,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在一部分年轻人中树立起来,是银行的消费信贷支撑了他们。”老周摇摇头说。
志强现在的钱包,是LV品牌的,不过里面倒没有多少现金,全是卡。“这多方便,仅透支卡就三个。”志强笑笑说,花了才能挣,才有干劲。
显然,老周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挣到后再花,才没有风险啊。“钱没挣到手,先花完了,心里难道不慌吗?”的确,现在贷款消费、透支消费意识呈加速度提高。现在的年轻人毕业没有几年就贷款买房买车,刷信用卡买时装了。
现象扫描
金融消费观念大转变
由过去等钱花、到攒钱花、再到花“明天的钱”,几十年来,人们的金融消费观念在不断转变。
刚毕业的学生小杨刷信用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部新手机,并用分期付款买电视放在租的房子里。“分期付款,今天花明天的钱”,如今已不是新闻。但十几年前,但这项业务开办后也少有人问津,因为当时人们的贷款消费意识才刚开始觉醒。
去年11月11日,济宁一大型商场内,刘先生正刷卡付款。340元7角5分,没有繁琐地来回找零,卡一刷,签完名,一次交易就完成了。现在只要去能刷卡的地方,刘先生都用卡消费,“既省却了携带现金的麻烦,顺带还帮我记账了,一看账单,当月的消费一清二楚。”而今很多银行的信用卡都开办大宗商品分期还款业务,比如家装、家具等。
信用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也悄然培养了人们的理财习惯。王小芳一人办理了5张信用卡,“利用信用卡消费,能保持现金的流动性,可以把积蓄拿去做理财投资。用信用卡分期还款,既不耽误理财投资,又能轻松消费商品,而且到特约商户那里买东西还打折,节约开支。”她笑着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仰浩通讯员肖磊“三九、四九冰上走”,9日,是三九的第一天,一年中最为强劲的“制冷模式”也正式开启。虽然阳光非常明媚,但是小北风嗖嗖地吹,这种冰力十足的...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