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小记者们走进地震局解开地震的奥秘
■本报记者赵星灿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能预测吗?一旦发生地震该如何自救?”为普及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帮助小记者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3月22日下午,济宁市小记者团40余名小记者带着许多疑问,来到济宁市地震局里一探究竟。
地震局里学问多
在地震监测中心,杨主任首先向小记者们介绍了地震局是主要承担地震监测、地震速报,以及地震监测系统和全市地震监测台站分布情况等内容,他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地震产生的机理,并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耐心讲解了地震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在应急指挥中心为小记者们作了题为《地震来了怎么办》的地震科普知识讲座,系统讲解了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活动情况和地震自救互救等知识,
在济宁市地震台网中心,杨主任介绍到,在这里的监测仪器将不间断地24小时都在工作,哪里有发生地震,地震监测仪器可以监测到地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以及震级多少。
在互动交流环节,小记者争先恐后地就地震科普知识采访杨主任,杨主任用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回答也赢得了小记者们满意的掌声。
地震来了不能慌
“叔叔,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小记者李志远向杨主任现场提出问题。“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的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或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小记者们,你们知道地震波吗?”原来,地震科学就是利用地震波能在地球内部传播和穿越地球的特点来测探地球内部秘密的学科。地震波是人类用来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一个途径,因此,也可以说,地震波是照亮地球深处的一盏明灯。杨主任生动形象的介绍,引起了小记者们浓厚的兴趣,争相提问。
周子琪问到,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工作人员告诉小记者,首先一定要镇定,不能慌张乱跑。如地震来了,当时在室内,最好躲在比较结实的桌椅下面,或者在墙角,或者是躲在洗手间、厨房里,不能躲在靠近有玻璃的地方……
知识守护生命
周天宇告诉记者:此次活动不仅知道了地震是怎么回事,还了解了在地震中如何自救!地震来临时,要先保护好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加固和扩大生存空间,然后设法脱离险境。还要尽量保持体力,不可急躁或盲目行动,不时对外发出信号,如敲击石块等,以使自己尽快得到救援。小记者的家长说道,小学生防震避震知识十分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十分必要,也很迫切,希望以后加强和学校的合作,向广大中小学生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用知识守护生命。
新闻推荐
徐向红为其题写书名■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乔明近日,本报正在连载的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也受到了省市领导的...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