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牛运震,字阶平,号真谷,世称空山先生,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出生于山东滋阳县马青(今兖州区新兖镇牛楼村)一个世代读书仕宦的家庭。牛运震远祖牛黉原籍济宁,后因娶了鲁府定陶县主为妻,成了仪宾(俗称郡马),于是鲁王为他在兖州的钟楼街修建仪宾府第,此后数代都仕宦为官。入清以后,牛运震的祖父牛洪范是个贡生,考职州同;父亲牛梦瑞是个拔贡,任日照教谕;叔父牛梦英,曾任河南息县令。
“牛才子”声名远播牛运震出生于这样一个有良好教育传统的家庭里,又天资聪明,读书刻苦勤奋,少年即有大志。他9岁时曾作《东方有一士》诗:“恭闻大圣人,咫尺三十里,幽灵在城北,松柏苍如鬼。我欲起九原,徐商天下事。”当时的曲阜名士颜童如读后大惊,说“乃欲与圣人说话,真不愧东方一士”(这首诗后来收入诗集时,因最后两句有觊觎天下之嫌给删掉了)。这首诗为牛运震赢得了“牛才子”之称誉,由此也可看出牛运震少年时即何等卓荦不群。15岁县试中秀才,雍正十一年(1733年)26岁殿试中进士。两年后被推荐参加乾隆元年(1736年)博学鸿词科考试,这次考试全国仅录取15人,牛运震因“赋长逾格,策多古字”而落选。其后牛运震曾一度在家专心钻研经史。
乾隆三年(1738年),牛运震奉命晋京谒选,掣签分得甘肃秦安县知县。九月,牛运震告祭祖茔,辞别父母高堂,离开刚刚分娩的爱妻和襁褓中的娇子,只身西行,奔赴任所。
做官为民深受爱戴秦安县在甘肃东南部,僻处万山之中,“地旷而瘠,民憨而贫”,经济文化相当落后,少数民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牛运震怀着“为朝廷执法,为百姓造福,为父母立清名”的抱负,义无反顾,以苦为乐;在秦安任职七年,中间还曾兼任徽县、两当县知县。他常常为自己不能给秦安百姓谋一生路,除一患害而心生忧虑。牛运震在《秦安示诸弟及门人颜怀敝书》中写道:“念秦安人衣食我,供奉我,吾出其宅,出其途,役其力,耗其财,平心而问,实不能为秦安兴一利益,犹腼然使秦安百姓早晚父母我,兴思及此,易胜怵惕!”正是这种做官为民的思想,使他很快受到秦安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当时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是知县的重要职责。牛运震到秦安仅三个月,就把多年积案清理完毕,并平反了几件大冤案。最著名的是马德才一案。回民马德才共兄弟五人,马德才因细事小节与秦安巡检郭某发生纠纷,郭某便诬他为盗。秦安前知县与郭有私交,未经调查便判了马德才的刑。马德才不服,愤而自杀。马德才之兄马都欲上控臬司,却被县令用计诱回将其杀害。接着又把马云等三兄弟收押在监,屈打成招,只待判刑。牛运震查看案卷,发现此案疑点很多,决定推倒重审。这时有幕僚劝他,此案是前任所定,而前任现已升要职,弄不好会有大的麻烦。牛运震说,“吾既得其情而复行诬陷,何以对神明,何以对冤魂?宁拼此官,不可委屈。”遂以铁的证据为马德才申冤昭雪。
为发展秦安经济,牛运震上任不久,就开始对秦安的地理、民情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县境每一个角落。史载他“无日不与百姓相见,差与之齐而询其苦,便求一切便民而已”。属于渭水流域的陇水,从县东北入境,经县城流向西南。多少年来,两岸百姓眼望着浩浩荡荡的河水得不到利用而兴叹不已。乾隆五年(1740年),牛运震率秦安壮男沿陇水开挖渠道,仅三个月时间就开浚大小水渠9条,16000亩农田因此得到了灌溉。牛运震还发动民众在河边渠旁栽植树木,田园里遍种蔬菜。几年以后,一向贫瘠的陇西山野变得绿树成荫,瓜果遍地。秦安百姓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同年五月,秦安暴雨,陇水上游的玉钟峡因河水湍急发生山崩,河道因之淤塞,洪水暴涨四溢。附近村庄被淹,村民被困缺衣少食。牛运震得到报急,立即上马奔赴灾区,众差役荷畚执铣赤足追随。及至峡口,天已昏黑,稍远处就看不见人,只听到遍地凄凉哭号。牛运震连夜募集四乡民伕,和随后赶来的差役一起冒雨抢险。经过四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开浚疏通了堆积于峡口的泥石。获救的灾民男女老幼五六百人把牛运震围了起来,跪拜再三,以示感激。而牛运震却因过度劳累身心交疲,昏倒在地。大水退后,牛运震又率差役缘山步行,携带钱米,分发给受灾户。附近村民为了纪念牛运震领导的这次抗洪斗争,特地在玉钟峡立了一块石碑,取名《河决图》,如实刻绘了牛运震领导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动人场景。
牛运震十分重视兴办教育,他发现当地文化十分落实,读书的人很少,二十几年中没有一人中举。他到任不久便捐俸买下了与衙署相邻的一处宅院,办了个陇川书院。挑选城乡聪慧子弟入学就读,并在公余闲暇亲往授课,往往和生徒们讨论学问到深夜。后来又捐俸买学田十五亩,以备自己离任以后,书院的经费有所保证。他和学生之间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其《空山堂文集》保存有他致学生的书信数封,其谆谆教海,拳拳深情,至今读来令人感动。他还在县城西边诗圣杜甫作过《七哀》诗的地方,修建了杜甫祠堂。在他的倡导下,当地渐渐地形成了读书向学的风气,几年中出了不少人才,有的还中了举人进士。秦安从一个文化荒漠而逐渐文风大盛,被人称为“陇西邹鲁”。陇西百姓感念牛运震的恩德,刻立“真谷先生讲学处”石碑,此碑至今仍存于书院旧址。
牛运震在秦安还施行了整编保甲,清田均赋,废除苛捐杂税等重大政策。他发现秦安百姓除了要交纳田赋外,还要负担很多的杂费,杂费的数额往往要超过“正供”。如年底的“裱糊衙门修理伞扇费”、“帮贴轿夫工食费”、“起解钱粮驮运脚价”、“雇赁民仓房价”等等,不下十几项。在平番县,还有所谓“渠鸡渠杖捐”,连衙门里吃的鸡和公堂上打人用的刑杖也折成银钱分摊到了百姓身上。在徽县,有所谓“里书之纸费”、“柜胥之钞税”、“图差之脚粮”,合称为“三蠹”,共数量达到了正赋的四分之三。这些不但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还给衙门里的奸胥猾吏提供了欺压百姓的机会。牛运震革除了许多加重百姓负担的陋规,并亲自撰写了一篇《禁陋规碑文》,每到一县,必勒石于县署门前,以示永禁。秦安县城东北二百里有个叫西固的地方,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农户每年应缴的赋粮很难运出,前往催粮的差役常常遭到当地百姓的棒打。牛运震得知后,亲自骑马前往,深入体察民情,乡民十分感动,要求以折银代赋粮。牛运震答应了乡民的请求,结果国库充盈,百姓称便。
实心爱民政绩卓著由于牛运震治理有方,政绩卓著,乾隆六年(1741年),牛运震兼任徽县知县,他的事务也因此更加繁忙。在这期间,牛运震的恩师杨公举荐他入京当御史,也有人保举他做知州,他都婉言拒绝了。乾隆八年(1743年),牛运震又兼摄两当县县令,同时治理三县,事务更加繁忙,特别是由于地域广袤,听断十分困难,他特意在三县中心点的大门镇(别名小甘州)设堂办公,听讼断案。其五言诗《大门镇晓行》即描述了这段经历:
落日微心道,遥林风未收。簿书妨月夜,鞍马任霸秋。
峡虎饥难卧,江猿晚易愁。一身三县宰,憔悴小甘州。
徽县地处崇山峻岭,自古为入蜀要道。县境北界的大小山和青羊峡一带,是从秦安通往徽县的必由之路,这里怪石巉岩,洞穴幽深,是猛虎出没的地方。牛运震深感此乃一大祸患,便招募精悍猎户,制作强弓毒矢,三年内捕杀26只老虎。虎患大减,道路畅通,徽县百姓为表感激之情,在牛运震离任时,特绘制《训虎图》赠送给他。《训虎图》描绘的是牛运震和两个随从在途中被一只老虎挡住道路,牛运震坐骑见到老虎,前蹄腾空,仰天长啸;老虎则扬尾怒目,威慑有声。牛运震勒缰稳住战马,对老虎大声呵斥道:“你这丑东西,伤害百姓,我有责任捕杀你们!我任职徽县三年,对天无诈,对民无欺,绝不会被你吃掉。你快滚开!”过了片刻,老虎威风大减,掉头缓缓离开了。”这幅画虽然是依据传说绘制,但它真实地反映了牛运震为民消除虎患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表达了徽县百姓对牛运震的爱戴和崇敬。
乾隆九年(1744年),逢甲子乡试,牛运震被召回赴西安任考官。年终因考核政绩优异,次年被调任平番(今甘肃永登县)知县。秦安、徽县百姓闻之,近万人赶来送行。他们沿途设香案,置牛酒;许多人跪哭挽留,呼为“牛父”。有的相跟一二百公里才返回。后来,每每逢年过节,还有很多人跋山涉水前往平番探望问候。
平番县“驿路冲繁,办理匪易,议番杂处,辑理总为难”。牛运震一到平番,即“悉心访求,洞达民隐,省除积累”。发现平番衙署日用鸡堡,由南北渠百姓供应,名曰“渠鸡”,官吏借机从中盘剥,且有克扣价款等情。他乃下令革除并取消渠鸡、渠权等,以减轻百姓额外负担。平番县常受干旱威胁,牛运震在巡视时曾亲见农民挑水种植植物,他在咸水河一带,访知山中有平磘泉一眼,又有龙王庙东水一道,均可引灌。毅然拨出仓粮50石,历时7个月,动员民工凿渠十余里,修成咸水河渠道。引水灌溉180余顷,后又拨给仓粮20石,加宽渠道,并沿干渠上下植栽杨柳护渠,使这一带变瘠为沃,五谷丰硕。
乾隆十二年(1747年),县城东南的玉道岘,因遭受自然灾害,百姓挨饥受饿。牛运震派人送去200石小米,救活百姓无数。后来,当地百姓每人捐献一文钱,做了一件“万民衣”,并把剩余的钱兑换成银子,一并赠送给牛运震。牛运震再三推辞不下,只好收下“万民衣”,银子则全部退回。这时,固原发生兵变,官府捕捉三百人,督抚召牛运震去出主意,他“请释无辜,入城慰喻。斩三人,监候四人,余予杖徒有差,反侧遂安”。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当上宪列名疏建,准备提拔重用的时候,却有嫉妒者上书弹劾,说他曾受过“万民衣”,是贪赃受贿行为,牛运震竟因此被罢了官。平番百姓闻此消息,深为不平,数百人聚集在县衙痛哭挽留,并要赴省城为之辩解。牛运震神色坦然地规劝百姓不要再扩大事态,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
牛运震曾说过,“既拿定四两铜”(指官印),就要“为上司担忧分难,为百姓偎干就湿”。他上任之初,就订有“俭、简、检”三字箴言。俭,是不贪婪,以俭养廉;简,是不讲排场,不拘官规,但求一切便民;检,是“天有理,人有情,吏部有处分,上司有期限,胥役有奸弊”,要经常监督检查。这些话归结为四个字,就是“实心爱民”。从牛运震宦甘十年的历程来看,他是真正始终如一地贯彻了这一精神的。
游历四方学识渊博牛运震在甘肃为官十年,两袖清风,被罢免后竟贫不能归。史学家慕寿祺曾这样评价说:“……前清一代,甘肃州县以牛运震为第一。不闻旌异之典,反为宵小所排。古今政治之不同类如此。”平番百姓争着送柴米,接济他的生活。上宪知道后,请他到省城主讲皋兰书院。乾隆十五年(1750年)六月,牛运震辞书院教职东归,顺道秦安辞行。百姓苦劝相留,难舍难分。牛运震以“父母在堂”坚辞,在一片唏嘘中上马离去。
牛运震回兖州后闭门研习经学,和家乡学儒探讨交流治学经验,并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天下名士,其间还曾主讲过晋阳、河东两书院,深受山西、河南两省教育界推重,尊称其为“空山先生”。这时牛运震还制定了一个“贯穿万家,删拾前吏”,写成几部“永为典记”著作的计划,这标志着牛运震对学问的研究和著述亦开始进入博大精深的黄金岁月。然而天不假年,就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九月,牛运震长子牛衡在新婚不久因病死去。这无疑是对他的一个致命打击。他在《祭衡儿文》中悲怆地写道:“自此以往,吾门哀悼谁撑持,吾文业谁托付,吾思解论议谁与领略,吾书籍碑帖谁与管守……吾诗文俱在,家庭无能读人;汝诗文具在,检视益增摧痛。吾年五十有一,自此而往,不知更得何年寿;悠悠苍天,其为悲哀痛悼则无穷期……”果然,16个月后,一代文星便在故乡殒落了,年仅53岁。时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二十二日。
牛运震病逝的消息传至秦安,百姓失声痛哭,纷纷设坛向东遥祭,“士民不期而聚者达千余人”。祭拜完毕,秦安百姓又公举几位代表,携带诔文、香烛、供品等,日夜兼程数千里,来到兖州为牛运震跪灵志哀。俗话说,人走茶凉。牛运震离开秦安县已经八年,秦安百姓还想着他,作为一个普通县官,牛运震为官一任也就值了。
牛运震学识十分渊博,对天文、地理、兵法等均有研究,尤厚文学,著有《空山堂文集》。《清史稿》中《循吏传》为其立传。
新闻推荐
海马汽车2.0时代最新SUV力作新智驱SUV———海马S5,5月1日下午将在济宁市秀水城广场隆重上市,届时海马S5将为您奉上精彩的文艺演出及精彩的魔术表演,活动现场还有精美礼品...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