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至性命途多舛
段树榛为家中老二,加上父亲继室所生三子,段树榛为弟兄五人。在兄弟五人中,段树榛“生有至性,少禀异姿,家本素封,仓多红朽,又兼华堂公财轻尚义,谊重笙簧,孔北海之酒樽满斟座上,周东陵之几席延设馆中,公之学由此精”。
然而段树榛的前半生又何其不幸。年仅七岁,生母辞世。壮年时遭兵燹,太平军将段家抢掠一空,“如磬空悬,脊令在原”。其时长兄已亡,诸弟皆弱。段树榛不仅要供养父母二老,还要照顾庐居寡嫂。为养活家人,维持生计,段树榛在城内设馆授徒,空闲时间则勤奋苦读,年过三十考得秀才第一。
当其时,“邻邑知名以为拾地芥而匪难,染天香其在即矣”。然世事难料,段树榛再受面壁之苦,坐困十年,直至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才乡试中举,且得占高魁,取为乡试第一名解元。
大器晚成衣锦还乡
其后七年,段树榛愈发砺砺,但愿进入仕途,以光门楣。光绪十二年(1886年),段树榛要赴京参加丙戌科礼部春试,而其时他家里一贫如洗,只得四处讨借,却一一被人回绝。无奈之下,段树榛找到葛亭集村少年同窗邵合泉。邵合泉慨然应允,很快为他凑集了一百两白银。据段氏后人说,其实邵家并无多余银两,靠出卖八亩耕地,所得钱财悉数送与段树榛。段树榛此次竟志得意满,获二甲进士出身。段树榛衣锦还乡,街、亲、族、邻等闻讯皆赶往村外迎迓,恭候道旁,段公未到村前即下马步行,与乡邻见礼酬酢后,未及回家,先去邵家及门造访,以申谢意。从这个时候起段邵两家结成累世至交,直到现在传为佳话。但段树臻此时已年过半百,壮岁已逝,步入老年了。
段树榛初在翰林院任职,后授官湖南知县,未上任即改为安徽,到任职婺源知县时已经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冬天,段树榛时已53岁了。婺源县是“紫阳故里,黄山胜区”,紫阳为理学家朱熹别名,而婺源以小桥水流人家著称,乡村群山环绕,树青水秀,风光旖旎,段树榛在这里做官,可谓三生有幸。婺源产砚池,名曰龙尾砚,其原料就产在婺源龙尾山,段树榛爱好收藏,据段氏后人讲,“文革”以前家中仍有收藏,但其后全都遗失了。
智破“石桥案”
段树榛在安徽婺源任职期间,对于诉讼违法案件,皆无失宜措置惩罚,让人心悦诚服。其间虽无大案要案,但断案之精,令人赞叹不已的,要数“石桥案”最为出名。
话说某村有一年轻人杨某,刚成婚后不久,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便出去做买卖,撇下了年轻貌美的老婆在家独居。经过几年拼搏,杨某好不容易挣下四百余两银子,待携银回家时他对年轻老婆怀有狐疑,恐怕老婆合同奸夫对他谋财害命。于是当夜半行至本村的石桥边,便将银两包裹放在了桥下的第三个石洞中,白手回家查看老婆有何蛛丝马迹。到家后谎称买卖不好,赔尽了资本,此刻已身无分文。而老婆并无异样,对他关心有加,亲切慰藉,尔后即去附近酒家为其沽酒洗尘。酒店老板看到女人面若桃花,格外开心,心想其夫婿在外多年,半夜打酒,定是与野汉幽会,于是想乘隙捉奸,发笔不测之财。这时正值年轻夫妻伉俪交心,老婆娇滴断肠,夫婿亢旱甘雨,酒家正欲听场好戏,却听见夫婿说出了回家的真实情况。酒家径直跑到桥边,拿走了杨某的血汗钱。杨某第二天早起取钱,却遍寻无着,于是狐疑又起,对老婆拳打脚踢,让她招出奸夫,要回银两。几天后,此事传遍乡里,引为奇事。恰好遇到段树榛微服私访,传夫妻二人细问,获悉始终,细审情节,认为只有沽酒一事稍有线索。但此事无根无据无人证,纵然是酒家之罪也非入室抢劫偷盗,万一不供认则无如奈何。又想只要他交出银两便可,也好顾全了酒家的名声。于是段树臻想出了一个石块断案的奇招:他将全村百姓召集到石桥边,对他们说,我是你们的新县令,受天子恩宠,稍通伏羲八卦易经之理,能听懂山上虫鱼鸟兽,飞沙走石之音,对于此案,我只要听一听这座石桥的说法,就能知道银子的去向。只见段树榛走近石桥,侧耳谛听,待走过第三个桥孔之后,对人们说,我已知道拿走银两的人是谁了,这人就在你们中间。他在四十至四十五岁之间,其实他不是杨氏相好之人,此人命里有酒喷鼻之气。———好了,我不多说了,为了给你保全名声,今日我不道出你的名字,给你三天时间,照旧将银两放在这第三个桥孔以内,此事就此拉倒,不然将你杖责两百,关进县衙大牢。三天后,杨某如数取回了自己的银两,伉俪皆大欢喜,相亲相爱有加。
段树榛在婺源两年,正逢继母刘太夫人病逝,按例回籍丁忧。婺源县百姓赠送“福庇星河”、“明见镜心”匾额,以志感激拥护。
告老还乡安享晚年
丁忧服阕后,段树榛到差湖南发审局谳员,因审查处理刑狱,裁定辨清楚决,经湖南廉访使李某上奏章举荐,提升道州知州。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两次调任江南乡试同考官(副职)。在江南乡试时,段树榛极力保举主考官没有垂青的一位考生,后来这位考生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段树榛因年老体弱,又患腿疾一年有余,遂告老还乡。段树榛为官清白廉洁,离任时只有随身携带衣物,几箱书籍。道州百姓攀辕卧辙,挽留不得,留下所穿靴子作为纪念。
回乡后段树榛诗书自娱,安享晚年。其间曾应河东总督聘用,为任城学堂山长,领率文教,施展抱负,培养造就一批学者名流。其后精力渐竭,回家养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十八日病逝。享年七十岁。段树榛原配太太早逝,继娶徐氏生一子,九岁夭折,晚年过幼侄为嗣,也不幸早亡。膝下无人,门厅萧瑟,倍觉苦楚。卒后葬于村西老坟。
段树臻平生笃于志学,学问赅博,在任城学堂讲学之余与济宁名流孟广来、刘宝厚、夏如瑛等人品题诗文,著有《读诗论略》、《静思轩诗文集》,惜无流传于后世。散掉寥落的断简残编也于“文革”时尽数遗失。现仅存其在道州任职时所撰楹联一首:老吏何能,有讼不如无讼好;庶民易化,善人总比恶人多。此首楹联,足可见其为官宽洪仁厚,政简刑轻及其学问之一斑了。
段树榛去世两年,其同年好友宋书升始知丧事,特为段树榛撰写墓表,叙及段树榛生平。此碑高1.65米,宽0.66米,碑底已经风化,部分字迹漫漶不清。石碑现存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镇葛村。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一、联盟简介:“济宁百商联盟”是由济宁晚报社策划并独立运营,为方便济宁市民联动济宁商家推出的一个惠商惠民平台。联盟将整合报纸、微信、微博...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