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典故”里的“老味道”,飘香不绝
■记者赵豫图片刘传伏
糁汤,多是用鸡、羊等动物骨头配
上多味香料、药材熬汤勾芡而成,“糁”,其实读“shen”但人们习惯读“sha”,与“啥”同音。关于糁汤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传说乾隆皇帝沿运河下江南来到济宁,喝了糁汤大加赞赏,便学着老百姓的口音问了一句:“这是啥(糁)?”从此,便有了“糁汤”。“典故”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糁汤对于济宁人的意义却是毋庸置疑。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在三餐中占着很重的分量,一顿丰盛的早餐自然少不了一碗营养美味的“汤”,对于不少老济宁人来说,如果早上不喝一碗糁汤,一天都提不起精神。提起济宁的糁汤,“杨兴海糁汤老店”自然不能错过。凭着几代世传的手艺,杨家糁汤不仅每天吸引着济宁本地市民排队守候,一些外国人、名人也都慕名而来,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毕福剑也曾特意来到杨家一品美味。
勤:做了近40年,感觉最累的就是“早起”
喝掉眼前这碗汤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但这看似简单的一碗汤制作起来却需要十几个小时。去过杨兴海糁汤老店的人都知道,杨家糁汤每天只出一锅,卖完即止。所以,如果今天你来晚了,那只能等到明天。老杨向记者介绍了他每天为了这一锅糁汤需要做的所有工作。下午三点左右准备好羊肉、羊骨开始熬汤,羊肉煮熟后,将羊肉剔下,做完这些工作就要到晚上九点左右,一家人才能坐下来吃饭。汤要熬到第二天早上,凌晨两点左右,老杨起床开始为新一天的生意做准备。汤熬到火候后还要放入几十种材料,高汤要进行勾芡,将前一晚做好的羊肉切好,一切准备就绪,早上五点半左右,老杨一家开始开门做生意。
一年300多天,除了过年,老杨每天都要凌晨两点起床,这是他做糁汤近四十来感觉最累的事情。“今年起的最晚的一次是凌晨四点,四点起都太晚,新一天的生意肯定耽误了。”
真:保证质量才能留住客人
老杨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制作杨家糁汤,眼看着糁汤店越来越多,物价也涨了,竞争激烈,生意也越来越难做。材料价格贵了,糁汤也开始打起了价格战。不管别的商家在制作时有无改变,老杨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经营理念:保证质量,价格公道。“如果你做的东西质量保不住,也许能带来一时的利益,但是客人会越来越少。最后,不仅保不住生意,还砸了招牌,得不偿失。”
为了能够确保杨家糁汤的“正宗”,老杨做了不少的努力,虽然这样会降低收益,但老杨一直坚信,“口碑”重于一切。要确保口味纯正,首先要保证糁汤的主要原料“羊肉”的新鲜,为此,老杨坚持每天采购,另外,用料的配比也严格按照“杨家配方”。“不只是这些,这么多年,我也只用一家的香油,从来没有换过,香油的选择也很关键。只有确保每一种材料都是好的,做出的汤才能合格。”
纯:希望杨家糁汤可以一直传下去
老杨告诉记者,从他父亲一辈开始,家里就在做糁汤生意,当时还没有如今的店面,只能租别人的房子。虽然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算出色,但制作糁汤的手艺却颇受好评,杨家糁汤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我从小就喜欢做生意,19岁在工厂工作的时候就在帮家里的忙,干了没两年我就出来开始经营这家店。”老杨回忆,最开始时,家里的店铺只有60平,不少客人只能到门口吃。后来,经过拆迁,家里就有了如今这个400多平米的三层小楼。
眼看着生意越做越好,不少人都来店里咨询,想要加盟开分店,老杨再三考虑,开分店的计划还是被搁浅。“做不好很可能砸了自家招牌,并不是排斥而是时机未到吧,现在,大儿子一直在帮我。”提起自己的大儿子,老杨脸上洋溢着自豪,山大毕业,计算机专业出身。这样一位高材生的选择,在一些人看来有些难以理解。“刚开始我也是纯帮忙,慢慢地时间越来越长,我也发现了做生意的乐趣,尤其是看到店内每天座无虚席,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客人,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老杨的大儿子对记者说。杨家老店坚持着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纯正的口味为“杨家”招牌不断努力着,老杨笑着说,希望自己的店可以一直传下去。
(黄孝芳绘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仰浩小伙伴们,刚刚过去的一周,是不是在“等待”中度过的呢?高温天来了,长袖换成褂头,长裤换成短裤,还是有点热怎么办?开空调又冷不开又热,风扇又不够劲,最好的...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