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南到北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对中国大运河2006年底才开始申遗,很多人都存在疑问:大运河历史之悠久、河道之长、流域之广、影响之大,完全不在中华文明的另一大文明象征——— 万里长城之下,早在1987年长城就被列入首批中国“世界遗产名录”,而漫长的20多年过去了,在世界文化遗产不断拉长的名单中,为什么迟迟不见大运河的身影呢?
文史专家不无遗憾地解释,20多年前我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不少人就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有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严重,一些河道也已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除此之外,当时对运河申遗还存在一种“顾虑”:其主体是隋炀帝主持修建的,修建运河有供皇帝游玩享乐的初始目的,大运河申遗可能会产生意识上的“负面影响”。
作为跨地域、大体量的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沿线涉及省和城市众多,文化遗产数量丰富,加之多部门交叉管理,其整体保护、联合申遗的任务重,难度也大,因此有必要寻求适当的保护与申遗模式,建立有效的工作机构,确保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有序开展。基于此,国家提出设立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的设想,得到山东济宁、江苏扬州、无锡等城市的积极响应。
大运河“申遗”为啥扬州牵头?
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土是在扬州挖的
国家文物局指出,扬州被确定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其核心理由是:扬州与大运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整治组组长徐亮介绍,从历史沿革上看,春秋时吴王夫差开邗沟,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土是在扬州挖的,之后的隋炀帝全线开凿大运河,也以扬州作为中心城市之一,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扩掘、连接和延伸,这奠定了扬州在整个运河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同时也让扬州拥有了目前大运河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最复杂的河段。2006年,国家作出大运河申遗的决定。因为扬州特殊的“运河地位”,在35座大运河沿线城市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也设立在了扬州。2013年1月底,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报了申遗资料,由扬州牵头的大运河申遗进入正式申报阶段。
此次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大运河申遗成功究竟能带来什么?
大运河将得到更好地保护,同时有望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
大量资金投入后,人们最关心运河申遗成功到底能带来什么?除了普遍公认的文化、精神价值外,人们最关心的是其经济价值。而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杭州西湖提供了范本。西湖入遗后的第二个“十一”黄金周,旅游总收入87.65亿元人民币,再创历史新高,并显示出了巨大的欧美游客市场潜力。而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目的,运河杭州段开通了以运河为中心的水上旅游线路。不过也有专家提出,不要将运河文化简单化、商品化,也不要随意“打造”运河文化。
有专家指出,调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时,首要原则就是要尊重历史和自然,以合理的方式让文化遗产延续。这也在中国大运河申遗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世界遗产大会中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并将继续团结各利益相关方,进一步巩固跨地区跨行业对话和协调机制,深入探讨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尤其是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模式,让蕴含丰富精神内涵的大运河流淌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杭州方面也表示,将继续坚持运河遗产保护与延续运河功能、历史文化相结合,助力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并推动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沿岸民众的生活环境和品质改善。坚持运河综保“三大目标”不改变,即“还河于民”目标不改变、“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目标不改变、保护运河的目标不改变;坚持博物馆不收费、坚持文物不破坏、坚持公共资源不占用。
杭州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运河成功申遗为新的起点,努力把大运河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得更好,让运河再活一个两千年。 (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裴颖)12月5日,日照市科技合作促进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审议通过了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领导机构,决定设立海洋工程、茶叶科技等12个专业分会。 据介绍,日照市科技合作...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