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多数老人表示理解子女的忙碌,子女则期盼有探亲假
■本报记者曹俐
2013年7月,“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规定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属违法,这也是首次以法治孝。除了刚入法时引起的众人热议,这一年多来,“常回家看看”已鲜有人提起,有多少人“常回家”了呢?7月29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老人表示体谅孩子,对于不能“常回家看看”很理解。而子女们也希望能有探亲假,这样,才能有充裕的时间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
老人:
不能以是否回家论断子女孝顺
7月29日早上7点左右,记者见到张大爷时,他刚晨练完,正回家享用老伴精心准备的营养早餐。张大爷今年65岁,自从退休后,他就为自己安排了丰富的退休生活。“儿子不在身边,锻炼好身体,才能让儿子安心工作。”“我儿子在广州工作,每年过年时才能回来,虽然不在身边,但也很孝顺,每个星期都打电话嘘寒问暖。”这一年来,张大爷的生活一如既往,儿子回家的频率也没有因为“常回家看看”入法而增多。张大爷说,平时儿子的工作很忙,加班、出差是常事,平时连休息的时间都很少,怎有更多时间“回家看看”呢?张大爷说,孝顺与否不能以“回家看看”的频率而判断,“不是孩子们不想常回家看看,公司不准假,孩子怎么回来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和张大爷持有同样观点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他们表示非常理解在外打拼的孩子。今年67岁的罗花老人告诉记者,没有父母不想子女的,但作为父母很体谅孩子工作忙,没时间常回家。当然,孩子们能“常回家看看”会更高兴。“说心里话,我很想念孩子,希望他们能多回家看看我们,虽然平时在电话里说安心工作,不用担心我们,其实内心还是很想孩子回来的。”“自己生养的孩子,怎么舍得把他们告上法庭呀?再说现在的孩子压力这么大,上有老下有小,当老人的要多体谅孩子。”尽管“常回家看看”已经写入法律,但是老人不忍心因孩子不常回家而去告孩子。罗花老人说,2005年,女儿去山西上大学,后来工作、结婚,都留在了山西。由于距离较远,再加上工作较忙,平时很少有时间“常回家看看”。
子女:
没有探亲假,怎能“常回家”?
俗语说,百善孝为先,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儿女回家看望父母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工作忙、没时间是大部分人不能“常回家看看”的主因。此外,离家远、交通成本太高也阻碍了部分人“回家看看”的“脚步”,能休一个宽松而又安心的探亲假成为不少职场人的奢求。“自从结婚生子后,回家探亲的次数越来越少了,除了中秋节和春节,平时很少有时间回家,很多时候都是打电话。”祖籍吉林的季女士随老公在济宁工作,工资是绩效考核,如果请假回家,就意味着要扣掉工资,也没有办法领到全勤奖。为了生计,只好牺牲回家看望父母的时间了。说起不能“常回家看看”的缘由,季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往返一趟吉林,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两天,周末回去根本就不现实。“如果有假期,我一定会常回家看看父母。不能常回家,我也很无奈,一边是工作,一边是亲情,很难两全。”
同样,在一家市直事业单位工作的小孙告诉记者,自己家是聊城的,虽说距离济宁不远,但经常加班的他几乎很少有节假日,回家的次数逐渐减少了。“不是没有孝心,是没有时间回家尽孝心,只好平时多给父母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本报编辑)
这是一个挺让人尴尬的“法文”,回家陪父母本该是每个做子女应尽的义务,却不想被添加了强迫的意味。小时候,不管我们住在农村还是城市里,父母在哪儿我们在哪儿;不管吃的是粗茶淡饭还是喝着略有咸味的凉白开,父母在家我们就有个家。长大后,你我各自奔向梦想中的巢穴,像小鸟一样恨不得远离父母的唠叨和管束,直至成家立业。这么多年,我们从未读懂父母的心。
幸福来得极其容易,比如父母为我们做的每一件微小的事。幸福消失得也非常痛快,比如父母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孩子。终有一天,你我都会老去,那时,我们不再忙工作不再以路途遥远为借口,但年老的双亲早已心寒如冰。年轻的你,别再相信父母那句“安心工作,不要挂念我”,其实,他很想你。有一天,你打电话说“爸妈,你们吃饭了没?”下一句若是“快开门,我回来了”,你能想象出父母心里那朵盛开的花有多美吗?
“别害怕,我的孩子,你们工作忙,妈妈理解你们!”
新闻推荐
济宁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五班王鼎韬暑假到了,我参加了济宁市小记者团组织的小报童活动,要开始卖报了!第一天,我懒洋洋地从被窝里爬起来,迷糊糊准备去卖报,到了我住...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