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宏毅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10月7日《人民日报》)
对于热爱旅游的人来说,景区特产商品的同质化,实在不是什么新闻了。除了游客吐槽的所购买的“湘绣”手绢和“蜀绣”、“苏绣”没什么两样,笔者去过的杭州、武汉、云南等地,其特产商品里都有一种叫做桂花糕、绿豆糕的系列点心,味道形状配料无一不同,唯一的区别大概仅仅在于包装上印刷的地名了。有时候你甚至会发现,在济宁当地就可以买到不少外地的特产。其实这也在意料之中,因为随着旅游景区开发的日益深入和旅游行业的大众化、产业化,中国的旅游文化和特产商品也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的局面,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景区特产给人雷同的印象,就连景区本身也会有“千景一面”的感觉。
旅游的产业化可以深度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当然是好事一桩,但是在当前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缺乏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景区之间相互模仿。正如有专业人士透露的,目前很多景区的所谓特产,并不是当地生产的,而是由专门的景区产品生产厂家制作,然后再销往各个地区,多么轻松!同样一把梳子,放在嵩山就刻上“少林寺”三个字,在南京卖就换成了“夫子庙”。从短期的经济效益来看,这样的商品无论在产量还是在价格上,都比传统手工艺人的手工品更加适应市场,因此也为不少地区的旅游市场和政府部门所推崇。
而这样的做法也只能取得一时的经济利益,要知道游客不是任人摆布的玩偶,随着新《旅游法》的出台和人们对旅游市场了解的深入,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选择也日渐理性起来,即便是外国游客,看到景区特产也不免要货比三家,或者根据自己对市场的了解去砍价。旅游商品越来越不好卖,成为摆在商家和政府眼前的现实问题。其实,你设计和生产怎样的旅游商品,都归因于你对文化具有怎样的一种观念。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套观念体系,是某种生产生活方式的观念符号的表达,如果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那么,附着于上面的文化也会面临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旅游文化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开发者小心呵护。而旅游的人最需要的,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了解或者带走最能代表当地的历史、传统的特色产品。一旦这样的产品不复存在了,也就说明当地的传统文化本身面临着危机,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出现了偏差。
对于景区商品,政府部门和旅游产品开发商们在大力进行创新和推进产业化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地域特色,尤其是要保护好传统的手工艺,让手工艺人成为发展旅游商品经济的亮点,不被产业化的大潮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所侵害,使当地的旅游经济形成既适应市场发展大趋势又体现自己发展特色的局面,唯此才能早日缓解当前“同质化”的尴尬现状。
新闻推荐
站内搜索“jnqcbz”账号即可,无需密码■本报记者王仰浩通讯员闫敏从昨天开始,旅客在济宁汽车北站候车,不管是刷微博、聊QQ、微信还是看视频、电影,都可以使...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