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彦美
采访之前,同事这样评价她:
她是才女。
工作上有才,她从事的是防控工作,对于公安来说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而她把琐碎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生活上她也是才女,乐观积极,从不抱怨,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她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她爱好广泛,书、画、写作、摄影……圈内鼎鼎有名。
办公桌上,一盆清新雅致的兰花,一盆郁郁葱葱的蒲草,西面茶几上是一小丛苍翠的毛竹,墙上有一幅字,婉约秀气,北边是一个书柜,摆放着书籍和资料,这是袁潇的办公室。她用发簪将头发盘起,清秀雅致,书香气十足。她说:“人就像一朵花,开到什么程度自己决定。”
14年窗口工作“零投诉”
袁潇的父亲是警察,她从小就对警察有认同感、荣誉感,女承父业是她的梦想。1992年7月,袁潇从济宁警察学院毕业,如愿以偿地穿上了警服,成了望海路派出所一名户籍民警,这窗口工作,她一干就是14年。
14年里,她努力工作,用心服务群众,无一次投诉。她从没觉得14年窗口工作“零投诉”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但这在全市公安民警中屈指可数。
说起经验,她说:“做人做事有底线,不卑不亢,不管什么关系,平常心待。在法规范围内办事,即便不能办,群众也是理解的,投诉最主要的是态度问题。另外,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就想着要努力为群众做好。”
姚福春是日照市东港区辛庄子村村民,上世纪八十年代闯东北时,户口迁出一直未落,且准迁证丢失。直到1999年回村落户,他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户口”,就赶紧到派出所咨询。时任派出所户籍员的袁潇边安慰他,边想办法。她给吉林省敦化市公安局公安机关发函,了解姚福春的户口情况。为了尽快办齐落户手续,她把孩子送到婆婆家,用休息时间多次到姚福春老家查证走访,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补齐了落户手续。
因为去姚福春老家次数多了,村民们都以为她是姚福春的亲戚,都羡慕地说“老姚有个好亲戚”,姚福春也只好嘿嘿一笑,乐得别人高看自己。后来的几年里,姚福春老家的村民遇到户口问题,都会到派出所找“老姚的亲戚”。“老姚亲戚”的故事就这样在派出所传开了。
袁潇所在的派出所辖区有5万余口人,每天来办事的群众近百人,她风雨无阻地坚持办完。14年里,她累计为群众解决户口难题1200余件,坚持为辖区群众捎代办户口证件2760件。她还在户籍室设置了读报区,配备了热水器、雨伞、针线包等,服务细心、周到、热情。用福海社区赵大妈的话说“小袁服务热情细致,替我们着想,我心里舒服。”
6000余个摄像头,倾注她3年心血
2010年底,袁潇被调到治安大队,临时安排任分局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抓全局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而当时东港公安有视频探头数量是“0”。
这是东港公安分局的亮点工作,要质要量,压力可想而知。
白天跑点协调,晚上誊表上报,经常熬到半夜。但是问题来了,“安装视频监控是一项烧钱的工程”,按照拨付资金,仅够安装1100多个摄像头,而这远远不够。领导不满意,她自己更不满意。
袁潇开始琢磨着,拨付资金不够,但是很多单位个人都装有摄像头,尤其是交警部门的监控设备,质量好而且覆盖面广,能否整合这些社会资源,实现共赢呢?
为了这项工作,袁潇甚至动用了私人关系。一年内,辖区视频监控探头增至18341只,联入公安网络的监控平台104处,联网视频监控探头2443只。三年内,6000余个摄像头的监控网络建成了,这其中包括国际海洋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等520多个村,每村一个摄像头。不论是监控安装密度,还是建设进度、应用成效,都走在了全市前列。
如今,视频监控系统,为打击犯罪提供了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视频监控系统从无到有,确实很费力。这是最耗心神、最有感情的一项工作。”对于这项工作,袁潇这样评价自己,“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这是要靠自己的才智的。”
搞活菜园子,实惠给职工
本报讯(通讯员 蒋沛然袁杰)日东高速龙山站的职工们,抓住春季作物种植的时机,在站区西边闲置空地里种下土豆、玉米等作物。
一年前龙山站周围还是一片满是石块的荒地,龙山站的职工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垦荒地,移土填沙改善土质,种植各类农作物,使这一片荒地变为优质菜园。去年一年共产出粮食蔬菜30多个品种,折合人民币2余万,产出的作物全部用于改善职工伙食,这一举措丰富了职工的餐桌,也增强了收费站凝聚力。
把村干部“纳入”社区工作
袁潇是个敢于面对挑战的人,正是因为这一点,治安防控办公室成立之初,领导就把这项创新型的工作交给了她。防控办的工作重点是社区警务、物联网建设应用和阳光警务等。
袁潇说:“社区警务,让公安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警务室相当于公安局伸出去的手,主要是精细化社区管理,社区民意调解。提前介入化解纠纷,从前年开始慢慢习惯跟城市管理配套。”
目前,市区有32处中心警务室、74处警务工作站,59名民警和200余名辅警也已到位。社区警务融入打击防范责任,全面推动禁毒、经侦、法制等公安工作最大限度地进入社区。
东港公安分局还在辖区建设了36处民间纠纷调解中心(室),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社区工作琐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袁潇创新社区警务新路子,将农村治安主任纳入派出所考核,充分发挥农村治安主任“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仅2014年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0余起。
今年还将建设13个社区警银亭,袁潇拿出图纸,指着一处漂亮的设计图说:“这是警银亭的规划设计图,我们希望既是一处便民设施,也是一处景点,现在乔家墩子已有1处。”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袁潇就是这样一个精益求精的人。用同事的话说:“她是个实心人,心快活细,干活什么活领导都放心。”
一边是工作,一边是生活
在女人的生活中,家庭和工作很难照顾两全,但在同事眼中,她好像总能处理得恰到好处,是一个会工作乐生活的人。
其实,袁潇面临的难题一点都不比别人少,关键是看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事情总是扎堆来。前几年,袁潇的公婆身体不好,她的压力很大,她在博客中写到“这几年,家中老人生病,所费甚巨。”尤其是安装视频监控那会儿,袁潇白天晚上地忙活工作,公公却突然病了,她心急如焚。她赶紧联系北京的同学帮忙安排医院看病,公公先后去做了20次介入,袁潇挤出时间去了4次。不能在老人跟前尽孝,袁潇心里很愧疚,她主动要求承担所有费用。“公公说,警察工作忙,他很理解。”袁潇说,“有家人的理解,她才能全心全意地工作。”
说起家人,袁潇始终觉得她最对不起孩子。“那时,孩子上初中,丈夫又来回跑北京,孩子根本就顾不上了。好在孩子自理能力很强,但是她初中时就得了缺铁性贫血,到了高中我才知道。”
压力大的时候,袁潇就写写文章看看书,看书是她最大的爱好。“家里整面墙都是书架,摆满了各类书籍,每本书我都看过。”袁潇说。她是《集珍》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在各类媒体、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200余篇。
其实,不只是看书写作,“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圈内,那可是鼎鼎有名。”这是同事们对她的评价。工作之余,她组织民警成立书法绘画摄影小组,组织指导基层警营文化活动。
她说她最爱的是兰花,更欣赏兰花的品格,“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这也是她的人生态度。
新闻推荐
" class="group1" >本报讯(记者 王帅) 5月15日和5月16日,日照市第五届运动会青少年组赛艇(测功仪)比赛成功举办,全市近百名青少年学生参加了比赛。赛艇测功仪是一种比赛模拟器,运...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