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余光中辞世。他右手写诗,左手为文,创造了浩瀚的文学世界,一首《乡愁》更是被传颂了数十年。同时,余光中的许多诗歌作品颇具童诗风味,其文学(语文)教育思想被不少家长、中小学语文教师奉为教育指南。1月13日,主讲人彭兴奎老师做客“文化济宁·百姓讲堂”,带您走进余光中的文学世界,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和认识余光中。
遥望故乡,字里行间蕴含深情
在余光中的诗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乡愁》。余光中的一生处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中,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1972年,20多年没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海峡两岸还没解禁交通,只能遥望故乡的他便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乡愁》。
“这首诗总让我联想到孟郊的《游子吟》。在主题的平易亲切和风格的通俗易懂上两首诗是一致的。四个时间,四个意象,表达了思念亲人故土的情感。由怀念一人到两人,又到多人;从小到大,到无限大,一节一节写下来的。也是从生到死,从希望到无望到盼望写下来的。”在彭兴奎看来,随着两岸实现三通,人们可以自由来往,那个特殊年代的“乡愁”得到缓解了,但作为人的感情的乡愁却很难被消除。
在余光中的一生中,写了不少关于乡愁的诗,其中有一首《乡愁四韵》也颇有名气。这首歌谣体的诗节奏优美,朗朗上口,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著名歌手罗大佑还为这首诗谱了曲。
此外,一首《民歌》也寄托了浓浓的思乡情。诗的第一节写这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到第二节的“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再到第三节“两条母亲河都结冰”“我的红海在歌唱”,末节以“如果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O型/哭 也听见/笑 也听见。”收尾,诗文的气势不断提升,作者的感情一步一步跃到深沉激昂。
1997年11月24日中午,央视“读书时间”栏目播放了余光中在东北师范大学朗诵这首诗的片段,他读每节前三句,大学生观众呼应后两行:“风 也听见/沙 也听见”,场面十分动人。“我把这个时间写在余光中诗集上了。余先生逝世前留下的最后一段视频,就是吟诵这首诗的,但他的声音已经十分微弱了,令人揪心。也可看出他是看重这首诗,这份情感的。”彭兴奎说。
诗中童趣,彰显诗人赤子之心
在世人的评价中,余光中并不算是一位儿童诗人,但在阅读他的诗篇时,彭兴奎发现,在余光中的诗里,不少都带有童诗风味,有的就是标准的童诗。在其看来,原因大约有三点:一是诗人有童心,即赤子之心,二是写的是儿童题材,三是歌谣体非常适合儿童吟诵。三点碰在一块,初衷未必写童诗,童诗却产生了。
据彭兴奎讲,听到余光中先生去世的消息,不知为何,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余光中的一首《摇摇民谣》,满脑子轻轻回旋着此诗的韵律。“轻轻地摇吧温柔的手”“轻轻地摇吧温柔的手”……全诗从一个“摇”字,生发出三节的句子,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就是一首摇篮曲,唱给婴幼儿的小夜曲,文字朴素,韵律优美,缠缠绕绕,一咏三叹,很适合年轻的妈妈哄孩子入睡时吟诵。
另一首带有这种感觉的诗是《踢踢踏》,这首诗是“木屐怀古组曲之二”,其他两首都是“成人诗”。诗写一个动作“踢踢踏”,写两个象声词“踢力踏拉 踏拉踢力”,一在节首,一在节尾。中间写“让我把童年敲敲醒”“童年的夏天在叫我”“魔幻的节奏带领我/走回童话的小天地”,轻快活泼,又颇有怀古意味。
在诗的后记中,诗人写了很长一段话解释:“这首诗可以谱成现代民歌。木屐用来做时光倒溯的工具,这意念,童话作者不妨留意。不知道林怀民能不能为我们的小观众编一个异于荷兰鞋舞的纯中国木屐舞?我热切地等待着。”身为教育工作者,彭兴奎则盼望低年级语文课本编者、幼儿园的老师们能看到这首诗,拿进课本和课堂“踢踏”出一番活泼的童心和童趣。
重视启蒙,语文教育思想影响至今
“他并没有长篇大论,但他结合自身中小学学语文的经历说的一番话,对今天的人们是富有启发的。另外,余光中有篇文章叫《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读过之后也会有一番感触。”在讲座的最后,彭兴奎提到了余光中的语文教育思想。
余光中的童年赶上抗战,是在四川乡下度过的,在余光中看来,那段时光富于自然,他可以亲近山水、亲近草木虫鱼、看云听雨,这是适合学习语文、精神成长的环境,对当时和日后理解力的培养,人格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
“国文班上,限于课本,所读毕竟有限,课外研修的师承则来自家庭”“我的父母……文言底子照例不弱,至少文理是晓畅通达的”。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得知,父母的家教培养了余光中对于古典文学的兴趣,他永远感激父母当时的启发。这个观点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培训家长的思想和实践实质一致。
至于学好语文的方法,有两个习惯非常必要,一个是吟诵,一个是阅读小说。余光中曾说过:“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是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便是言明了吟诵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而要学通语文、会写作文,阅读小说效果更佳。“小说融贯文白,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词汇丰富;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畅,无西化之来生,而用文话写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亦属浅近文言,便于白话过渡。加以故事引人入胜,这些小说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对家长和语文教师,余光中的这段话都该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记者 张昭晖通讯员 李富荣 报道)
主讲人 彭兴奎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1月16日讯(记者李亚腾通讯员张丹)15日下午,济宁一出租车载着高烧昏迷的小女孩送医时遭遇堵车,司机向路边的交警求助。济宁高新区交警大队特勤中队队员唐吉志、李标将女孩转移至...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