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娜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伴随着罗大佑一首《光阴的故事》,张莉的一缸染液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捆扎、浸染、沉淀、晾晒,一张张素色的棉麻几经洗礼,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有的明亮、有的柔和、有的怀旧……仿佛被赋予了时间和自然的记忆,讲述着不同的动人故事。
张莉就是这些故事的见证人,她作为古法染布(草木染)的手作人和传承人,在传统染布技术逐渐消失之时,放弃窗帘生意做起了草木染的尝试与沿袭。她说,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快节奏时代,草木染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修行。它来自天然植物,从花果的根、茎、叶、皮等部位提取染液,在与一花一木的对话和交流中,手作人不仅提炼了染布之上的“色彩缤纷”,还收获了人生的诗意。
A
邂逅草木染,开启人生新篇章
古朴的棉麻、优雅的旗袍、风干的花草、婉转的音调……走进张莉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片“世外桃源”,在步履蹒跚间忘记了时间的存在,沉浸在色彩的斑斓中。
记者前去采访的当日,恰逢周末,张莉正在浇灌桌上的绿萝和花草,像呵护孩子一样充满爱意。张莉说,她一直想把初识草木染的惊喜和倾心传递给每一个人,在工作室的设计和装修上可谓煞费苦心,一景一物都埋藏着自己的心思,希望每一位前来的朋友在细赏的同时,也被草木染的生活方式所感染。
“至今,初识草木染的那份心境依然记忆犹新,那是一种相见恨晚的爱惜,一种情窦初开的甜蜜,也是一种茅塞顿开的醒悟。”张莉回忆道,那年她27岁,兖州的窗帘生意做得如火如荼,一次去南方参加布料展会的机会,她见识到了草木染,可谓一见倾心,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路。
自2005年起,张莉一直奔走在贵州、云南、四川、上海、北京等城市,到处拜师学习古法染布。2010年,在贵州的一个小山沟里跟着当地人学蜡染时,认识了一位专研草木染几十年的教授,教授被她学习草木染的执着和韧劲所感动,收她为徒。
“我天生喜欢花草,喜欢与它们近距离交流。这些年走南闯北学习草木染总感觉欣喜满满,几乎忘记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张莉告诉记者,每次看到那些石榴皮、栗子皮、洋葱皮等一些几乎被遗弃的杂木野草,被用作古法染布的材料,染出各种不同色彩时,心里是暖洋洋的。“如今越来越多的植物被人们遗弃,草木染让我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多年来,草木染让张莉对植物的那份爱好和情谊得以施展,并在不断地实践中一次次重新认识了身边的花草,还借助它们的力量开始了新的人生。2015年,张莉毅然决然放弃经营十多年的几家窗帘店铺,成立草木染工作室,专心致力于古法染布的传承与沿袭。 “对我而言,邂逅草木染,人生故事才刚刚开始。”张莉望着阳光下摇曳的几条蓝染布匹,静默了许久。
B
皈依自然,重拾生活的本质
“这个是茜草、那个是板蓝根……这个是栀子染出来围巾,那件是蓼蓝蜡染的靠垫……”张莉一边介绍着屋内陈设的物件,一边轻轻打开手边装满各类植物的大小瓶子,玫瑰、五倍子、栗壳、冬青等几十种植物,排成了一个个方队,被她视为珍宝一般置放在工作室最要紧的位置。
“它们就是大自然的馈赠,我需要用心去呵护,随时观察到它们的‘喜怒哀乐\’。”张莉说,对于草木染而言,布料为载体,摄取植物草本的精华,经双手浸染,在水中沉淀,由阳光晒暖而着色固定,才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草木有心却无语,有着自己情绪,需要手作人有匠人的心思才能会意。
采访当日恰逢几位手作人在工作室进行扎染,他们慢慢解开浸泡已久的棉麻布匹上扎好的每一个结,瞬间染布之上呈现的图案和色彩,惊艳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煮一次和煮两次,染出来的颜色不一样;洗一次和洗两次,呈现了颜色也不一样……”几位手作人手里拿着刚刚浸染过的围巾津津乐道,在植物的染液里浸泡后,几经水洗,颜色虽略有褪色,却正如岁月漂洗后的颜色,有一种宁静的、生活的味道。
“这就是草木染的魅力,带有手作人的温度和气息,每一次的染色都有着不同的体验,映射着当下的心境和思想。”张莉说,草木染不知不觉中让生活慢了下来,性子也坦了下来,在与植物的对话中,皈依自然的宁静,感悟生活的本质。
C
传承技艺,传递一种生活方式
“阿姨,我知道你为什么将工作室的名字叫做初拾了,重新拾起古人染布的乐趣。”周末的工作室极为热闹,一位小女孩的声音瞬间让屋子安静了下来,张莉与小女孩四目相对,几张刚染好的布匹不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夕阳的照耀下,透出几分雅致的色调,极为好看。
孩子的心思总是细腻的,她的一句话突然点醒了张莉。“其实,我最初起‘初拾\’这个名字是想重新拾起老祖宗古法染布的技艺,让它得以传承。今天,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这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张莉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像古人一样,更讲究一种细赏生活的心境。
自2017年年初,张莉在工作室和学校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草木染手作课和体验课,不少前来体验和参与的手作人逐渐对草木染着迷,也有不少人在接触草木染的过程中,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每周都过来一两次,染染布,做做手工,听听音乐,感觉心情放松了很多。”一位前来体验草木染的女士小王告诉记者,她之前是急性子,做什么事情都火急火燎的,如今染了半年的布,在一次次从源头上体验色彩的变换后,心境变得平和了。
“草木染的每一道程序都需要耐心的等待,每一次尝试都是充满欣喜和挑战,而这种等待的喜悦和收获,让我们的心态悄然发生着变化——让日子慢下来,感悟自然的美好和美好的自然。”张莉说,她希望在传承草木染技艺的同时,也传递着一种新的生活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生活的诗意和远方。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记者曹梦溪)1月17日下午,济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德资企业凯本金威特种化学品(济宁)有限公司举办安全生产交流活动,凯本公司总经理ChristophKring、全球安全生产总监UweHerfet与市安监局...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