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昭晖 通讯员 孟庆楠
日前,全市卫生计生重点工作推进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推进会议举行。今年上半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市中医院新院区)即将投入使用,累计60万人次通过远程会诊就近享受精准医疗“同质化”服务,超六成65岁以上老年人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
一批医养结合项目、政策相继落地
今年,济宁市继续巩固实施精准医疗“同质化”服务项目,累计远程会诊60万人次。全市建成各类医联体40个,11个县市区全部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启动101个病种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全市207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此外,启动2.0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市统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上半年全人群签约率达到42.9%,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达到62.8%,进度位居全省前列。
在卫生健康领域,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推进。全市医养结合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出台,另有7个先行县和梁山出台了实施方案,建立起项目审批、行政许可、土地保障、资金扶持等“一揽子”配套政策体系。全市93.3%的医疗机构开通了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85.6%的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目前,济宁市已建成医养结合项目20个,在建项目27个、总投资54.3亿元。此外,市级全民健康平台建设完成,并与省级平台、11个县市区、5家三级医院、43家二级医院、153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互联互通,累计上传数据5.2亿条。全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96%事项实现“零跑腿”或“只跑一次”,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压缩75%,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率分别达到100%、99.5%、100%。
基层医师队伍壮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深入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市中医院新院区)即将投入使用,济宁卫生学校新校建设(PPP)项目规划及建设方案顺利通过市政府组织的联合审查。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84.3%,基层机构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4.5%,基层医师队伍得到补充,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持续提升。同时,中医药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全市建立中医医联体9个,成立市级中医药质控中心10个;8家县级中医院启动新改扩建项目。年内开展省级、市级中医优势病种病例数量也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加快推进计划生育转型发展。深化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改革,继续推行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一站式”服务。妇幼健康筛查项目连年纳入市政府为民所办十件实事,全市初婚婚检率达到99.7%,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29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超额完成阶段性任务,干预高危胎儿、高危新生儿7064例,有力遏制了重点疾病代际传递。10家妇幼保健机构已完成标准化建设,各县市区均建成1处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全市5个国家级省级卫生县城和11个国家级卫生乡镇创建正稳步推进。深化健康扶贫领域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巩固实施“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八个一”工程等健康扶贫政策,为2.8万人次贫困群众减免医疗费用437万元,降低了群众的看病负担。
新闻推荐
高新区召开煤炭塌陷地生态修复项目专家座谈会提升区域水环境,打造“美丽高新”
本报济宁8月21日讯(通讯员周芳见习记者邓超)为切实推进接庄街道煤炭塌陷地治理工程进度,近日,济宁高新区召开煤...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