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我追梦:在张忠图心里,一幅建设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占地二十亩的文化广场已经完成征地工作,社区的60多块碑刻将迁移到文化广场,按照风格类型排列组合,形成碑廊;与碑廊相望的是传统文化展示区,儒家经典将以多种形式寓教于乐;一旁的健身广场是村民们茶余饭后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我们还准备在隋朝大庙的旧址上重修,利用高庙书法已有的文化知名度,发展乡村旅游,让村集体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小毛笔”书写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
本报济宁讯(记者 武旭 通讯员吕婷婷尹丽娜)“乡村振兴”这四个字在经开区疃里镇高庙社区书记张忠图看来,居民搬进楼房、用上集中供暖和天然气,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只是“硬件”,想要保持社区的“精气神”、留住浓浓的人情乡情,还要从文化提升的“软件”入手。
书法成了高庙社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切入点。“近几年,我们通过打响翰墨高庙文化牌,聚人气、传乡风。”张忠图告诉记者,社区文化这一“软件”成了高庙社区落实“乡村振兴”的一件利器,让邻里更和谐、社区更亲切。
从乡村历史中寻找文化振兴的源头
“小毛笔”创出社区文化大牌子
在高庙社区文艺活动中心,一副副书法作品和拓片挂满了墙壁、堆满了书案,行书、隶书、楷书、草书……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汇聚一室之内,其中不乏颇有水平的佳作,让记者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村级社区活动室。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一个村级社区能够两次举办书法展,并在市群众文化馆亮相。“现在我们社区爱好书法的居民有30人,上到古稀老人下到学龄儿童,每月都有活动。”张忠图认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重要一环,通过学书法练书法,一大批县市区级书法爱好者在高庙聚集,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小小文艺活动室不仅是书法爱好者展示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广“翰墨高庙”品牌、打造社区文化的主阵地。
小小社区缘何有如此大的魄力和成就,高庙人的“追梦历程”有何奇特之处。2009年,村民们告别传统村居搬进新型社区,平房换成楼房、村民变成“居民”,社区书记张忠图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扭转村民们多年来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更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硬化路面、通天然气、集中供暖,“硬件”建设逐步到位,如何提升“软件”?张忠图说,曾在外地生活村民不止一次地告诉他,回到家,最怀念还是那股乡情味道。他从村历史中找到了启发:高庙社区曾出土隋朝石碑,村里历来也有研习书法的传统,何不把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它成为社区文化振兴的亮点?
2014年,高庙村的书法研习会正式开锣。从几个人到十多人再到几十人,书法队伍越来越壮大;每月一次的集中交流,书友们练字、讲解,气氛热烈;浓烈的传统文化氛围逐渐打响名气,外地书友也来交流学习,“经开区书法家协会”、“济宁市老年书画家协会经开区分会”等先后挂牌;与相关部门、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临帖展,至今已举办5届,吸引大量笔友参加……村民们有了“精气神”,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互帮互爱、尊老敬贤蔚然成风。
“新媳妇”的书法作品刻碑上
传统文化助振兴潜移默化传家风
在高庙社区南大门,一条书法长廊格外引人注目。每块展板的左侧是作者照片、简介,右侧是书法作品,显得十分隆重。张忠图告诉记者,这条书法长廊就是社区里的“名人堂”,通过这种形式,既能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熏陶,同时也是对创作者的肯定和鼓励。“心里都暗暗较着劲儿呢,你的作品挂进了长廊里,我也不能比你差不是?”张忠图笑着说道。
去年,在北京工作的康梦洁嫁到了高庙社区,得知“新媳妇”也是书法爱好者,张忠图让她写一副作品也悬挂在社区里展出。“我又带着她看了村里的书法作品,她也挺惊讶的,没想到一个村级社区能有这么高的书法水平。”回到北京不久,康梦洁写了几幅书法作品,挑选了最满意的一副寄了过来。“她跟我说,咱们社区能这么重视传统文化,展出她的书法作品,这个意义可比收多少彩礼都重要。”张忠图说道。
书法艺术要走进居民生活,要接“地气”,百姓才能从中受益。在高庙社区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家里有7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可以得到一副“家和万事兴”的书法;有8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可以得到一副“寿”字。所有纸张和装裱费用由村集体出资,就是要让居民们形成和和美美、尊老敬贤的风气。
“移风易俗、仪式从简。自从研习书法的风气铺开,不少村民去吃喜面寿面,都喜欢带上一幅字作为贺礼。”社区副书记张洪学告诉记者,装裱工整的书法作品往往成为整个宴席的亮点,居民们有了面子,也就对传统文化更加尊重,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也就提高了村民的素质。有了书法研习的组织形式,乡村文化振兴就有了落脚点,真正接了地气,不再是一句口号。”更让张忠图赶到欣慰的是,村里不少学龄儿童也开始研习书法,其中不乏进步很快的。“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孩子们熟悉了传统文化,也就有了文化上的自信。”
高庙社区的变化,居民们一点点地看在眼里。“咱们社区现在可一点不比城里差,天然气、供暖和网络啥都有,社区居民还能免费洗澡、理发,奔生活的劲头更足啦。”提起高庙社区的变化,村民张大哥感慨的说道,每到逢年过节,四里八乡的村民都来高庙社区看大戏、赶大集,说起高庙社区的建设都竖起大拇指。
“2018年,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2018年,在济宁大地上,扶贫干部、新型职业农民、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等等,他们在各自平凡岗位上努力奋进,追寻自己梦想。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新一年、新征程,2019,我们一起追梦。
即日起,本报开设“行走基层·讲述追梦人的故事”,将镜头对准基层,展现基层工作者的收获、喜悦、希望、梦想,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追梦故事,全方位呈现新时代济宁的发展变化。
新闻推荐
高新区科技中心招募寒假志愿者 两馆齐招,主要提供解说和图书借阅服务
志愿者为同学们普及科学知识(资料图)。本报济宁1月15日讯(记者王博文)济宁科技馆、高新区图书馆现面向...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