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帆
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再到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文明城市创建指挥部材料审核组组长张文东一直奋战在第一线。多年来,他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实干、苦干,负责的网上申报工作连续4年在全省文明城市测评中获得满分、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名列前茅。
认真细致 精益求精
网上申报是文明城市测评的主要测评方式之一,在每年测评中占40%的权重,指标几乎涉及全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准确把握每个指标的内涵、要求,如何全面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成效,如何精准的将各项指标分解到具体职能部门,是做好网上申报工作的基本任务。为此,每年拿到测评体系后,张文东都会第一时间仔细研读,将各种细节问题一一记录,每条指标都要对照中央文件或有关会议精神反复、仔细地研究,从中提炼标准、找到答案。
今年初,市、县(市、区)层面的机构改革全面展开,各个部门单位的职能发生很大变化。往年的网上申报责任分工已经不适应新的部门职能。张文东带领材料审核组全体人员连续加班加点1个多月,反复研究88个部门单位的职能配置,每条指标都要对着部门单位的三定方案找依据,准确无误地将308条指标逐个分解到位,为做好2019年度网上申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网上申报工作不是单纯收集材料,还要对各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仔细审核,图片资料是否形象地体现了工作、活动成效,说明报告、数据表格是否准确全面地反映了济宁市的工作水平……每一件材料都需要反复核实、仔细审查、不断完善,才能达到正式报送的要求。为了做好指导,张文东坚持每年对各部门单位、各区进行培训,结合重点问题、难点指标,将合格规范的材料与不合格的材料进行对比,逐个做成课件,直观形象、系统准确地进行培训。
吃苦耐劳 高效创新
网上申报工作涉及14个县市区和88个市直、驻济单位,涉及面广、材料量多、准备难度大,既需要耐心细致、精益求精,也需要吃苦耐劳、加班加点。为了及时提醒部门开展工作、收集资料,张文东放弃周末和节假日,带领材料审核组加班加点指导、催要、审核、修改各部门的网上申报材料。2017年以来,共收集审核网上申报材料5055份、反馈问题51390个、召开专题协调会21次。特别是每年测评前一个月,材料审核组每天都要加班到凌晨。2007年的一天,张文东看到网上申报材料已经达到上报要求,就让同志们回去休息,一位同志兴奋地说:“今天终于可以早点下班了!”然而此时,已经是凌晨3点了。
为了确保网上申报材料经得起测评,张文东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时间节点工作法”“多轮集中审核法”。时间节点工作法,就是改变年底集中收集、审核材料的做法,分阶段收集审核整理各单位报送的材料,每个阶段又划分为初报、补充、专项报送三个环节,各项指标逐步深入、压茬进行,便于不断调整优化申报材料,确保整体工作适度超前、有序推进。多轮集中审核法,是在全国、全省文明城市网上申报平台开放后,按照“先初审、再互审、最后会审”的程序,进一步对材料进行修改完善提升。特别是在会审阶段,采取“一人讲众人评”的方式,通过电视屏幕逐件展示上报材料,由材料组全体人员集中对材料逐件逐条进行审查,做到了精益求精。
担当作为 动真碰硬
熟悉张文东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在创城督导检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他公道正派、遵规办事,敢于动真碰硬。
为抓好文明单位动态管理,破解“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问题,他制定了《济宁市文明单位动态管理办法》和《济宁市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清单》,在全省率先采取“警告、停止资格、降级”等动态管理措施。有了制度就要坚决执行。在撤销文明单位的问题上,有些同志害怕得罪人,张文东说:“咱们不要怕得罪人。我们是按管理办法办事,有事实、有依据。按规定该怎么办就要怎么办。”同时,他严格按照评选标准对文明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坚持计分排名、优中选优,保证了文明单位的先进性,实现了文明单位创建“严进严出”。2016年11月、2019年3月,省文明办两次到济宁市现场调研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文明城市创建督导检查中,他更是严格要求,从不算人情账。由于负责文明单位日常管理,“路长制”工作督导检查的任务便落到了张文东的肩上。为了客观公正,每次检查都是从各单位抽调检查人员,并反复强调工作纪律。对被检查单位,他坚持一视同仁、杜绝“讲情”。在平时收集、审核网上申报材料的过程中,有个别单位通过熟人找到张文东,希望能少搞几次活动、少报几张照片。张文东坚决不同意,熟人感到很没面子,觉得他连“这点小事儿”都不给办,说话也有些不好听。张文东耐心解释说:“文明城市测评的指标都是各部门单位的业务工作,本职工作不能讲价钱。”正是有了这种一张照片不能少的精神,才有了最终合格的网上申报材料,才有了连续4年网上申报满分的成绩。
新闻推荐
根据《关于明确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十条工作线”责任分工的通知》(济气综治办函〔2019〕52号)要求,“十条工作线”各责任单位...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