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慧迪
本报通讯员宋亚光郭克鹏
科研人员走上讲台,亲自参与课程教学,不仅带来了科学研究的第一手经验和资料,更多的时候,他们还带来了科研一线对于教育培养的新思维,济宁市技师学院教师、副教授宋言新就是拥有双重身份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一位人民教师。
近几年,济宁市技师学院生物化工研究所和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宋言新博士团队已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在研科研项目6项,其中市级科研项目2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4项,总经费约300 万元。发表文章11篇,其中SCI收录6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已申请专利4项,每年为济宁市中小企业创造产值3000万元左右。获得济宁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牵头评选的济宁市第二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文章类一等奖。曾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科技部“973”、山东省科技厅、济宁市以及校企合作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开展了课题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中,每年的科研课时大约1400个以上,不仅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带来了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宋言新不仅仅在科研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三尺讲台上的他更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宋言新在济宁市技师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系从事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担任生物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橡胶材料基础、橡胶的塑炼与混炼,橡胶硫化等课程,周平均授课8节,总共660节,听课99节;在2013年6月17日至2013年7月15日和在2014年6月11日至2014年7月12日期间,分别带领学生到山东荣信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和济宁联动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锻炼实习,目的是为学院教学改革,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开发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等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为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宋言新扎实理论基础,提高教学水平和优秀的科研能力,为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带领学生学习科研知识的同时,申请成立1个济宁市技师学院和济宁联动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正积极筹划建立1个校企合作混合所有制运营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润滑油公司。他的科技成果及转化和科普工作多次被济宁市电视台、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和济宁日报等媒体进行采访、专访和报道,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记者孟一报道本报济宁讯11月15日,济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了2019年济宁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活动月启动暨创业扶持贷...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