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宋振鑫郑宁)济宁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高点定位,全力出击,逆势而上,全面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集中资源,助推主业高速发展
济宁国投立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职能,以“基金化”模式为核心,开展产业投资、股权运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依托惠达投资、科创投资、投资中心、惠宁投资4家企业,参与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44支,基金规模达到193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02个。
依托济宁国投投融资平台优势,全面拓宽金融服务。在山东自贸区成立惠金融资租赁公司,完成8亿元融资租赁直租业务;成立了惠诚典当公司,成为自2018年典当业务行业监管转入金融监管局以来,全省获批的第一家典当牌照公司;收购了德利小贷公司,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人拓宽融资渠道,提供金融服务;在深圳设立惠宁投资公司,积极拓展高端客户,开展金融创新。与全国500强深圳怡亚通、济宁高新区合作,成立济宁怡亚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不断加固国有资本底板,厚植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聚力改革创新,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大力开展企业重组整合,按照主业相近、行业相通、产业相连的原则,将14家权属企业划分为投资、金融、资产管理、粮食物流、医药健康、现代服务六大板块,采用股权运作、价值管理等方式,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实现国有资本的形态转换,集中资源要素投向更需要国有资本集中的行业和领域。畅通业务重整、注销出清等路径,处置完成“僵尸”企业22余家。对营利能力较弱的7家企业股权、8家参股基金进行退出。通过压缩管理层级,合并同类项,搅动慵懒低效的惰性,畅通身轻体健的血脉。
为推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因业施策、因企施策,采取社会吸取融资、改良股权等方式,锚定投资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以服务业板块为突破口,以专利作价出资,开创全省先河;与山东鲁源集团、山东水发集团实现强强联合,通过与省级国企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企业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
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制度、劳动制度、薪酬制度改革,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严抓企业管理,降本增效创效益
从严加强内部管理。把从严治企落实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按照统一制度规范、统一工作体系的原则,制定济宁国投章程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14家权属企业对应各自权限,分别制定本公司的章程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一级公司定位为战略管理中心、资源共享中心、风险防控中心,实施以战略规划统一、企业文化统一、组织人事统一、财务管理统一、投资决策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二级公司实施包括产、供、销统一在内的“八统一”管理模式。三级公司定位为成本中心,是生产经营、成本控制、利润创造的基本样本单元。
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强化岗位职责,实施管控体系的创新和流程再造,梳理完善工作流程46项,做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强化财务管理,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强化资金“统贷统还”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年累计归集资金31亿元,实现直接和间接收益620万元。
“三个强化”,保障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强化人才保障。济宁国投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重视人才的使用和适用,大力选贤任能,开展公开招聘5次,招聘各类人才120余人。通过深圳、济南子公司,吸纳投资、金融等高层次专业人才,打造专业化的投资团队。建立后备人才库,加强跟踪培养,累计组织财务专题、投融资专题培训30余期,培训人数1600余人次。
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先后与28家银行建立业务联系,与建设银行签署1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以来,累计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授信金额20.05亿;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到位资金10.15亿元;获批政府专项债1.2亿元,推进江北粮食物流园建设。积极对接券商和评级公司,争取实现AA主体评级,为公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奠定基础。
强化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投资决策、执行、后评价等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切实发挥内部审计风险防控效能,让审计参与到投资全过程。健全完善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投资信息与财务信息、产权登记信息联动,提升投资信息动态监测能力。强化负债约束和资金信用管理,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参股投资企业管理,严控非主业投资比例。
新闻推荐
牢固树立一流意识 突出重点工作引领 林红玉主持召开 谋划明年工作专题会
本报济宁12月17日讯(记者郝明雷)今天,市委副书记、市长林红玉主持召开会议,专题听取各部门单位明年工作谋划情况,进一步统一思...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