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仰浩通讯员陈静冯晶王伟
2021年的春运,兖州车务段兖州西站外勤货运员赵念亮分外珍惜,因为过了这个春运,他就要退休了,这也是他42年从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春运。
2月11日,农历除夕,这天老赵上白班。他工作的岗位在距车站5公里处的淄博矿业集团的东庄站,每天从23公里外的家中赶到单位,凌晨五点半起床,乘公交车换乘两次后再步行半个小时到达这里。
记者见到老赵时,他正在站内线路上对一列开往济源的煤炭列车进行检查。脚穿一双胶鞋,套上一件橘黄色的防护马甲,走在站台两条铁路线中间的碎石道,过去几十年老赵的工作几乎都是如此。“小心点,别滑倒了!”老赵边走边提醒,只见他边走边认真查看着车门、车销、车辆上的悬挂物,还不时的整理着杂物。他说,这50辆货车装载的都是煤炭,很多是颗粒的,一颗煤块如果被交汇的高铁气流带起的话,能砸碎高铁的玻璃窗,他们的任务就是仔仔细细的检查挑车,将安全风险降到零。
突然,老赵停了下来,他注意到一节车厢门有异常。经过排查发现车厢的小车门外涨,他迅速用工具进行了归位,避免列车行驶中车门掉落,发生货物撒漏。“没什么窍门,就是看得多了,一眼就知道不对劲儿。”老赵告诉记者,“从事货运外勤这么些年,觉得自己都有强迫症了,总要看了再看,试了再试才能放心离开。”
18时,到了吃年夜饭的时间,老赵把从车站派发的一袋水饺下在锅里,并从方便袋里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爱心便当”。今年春运完了,老赵就将告别自己奉献了42年的岗位。他说:“只要没接到退休命令,他会带着一颗热情一直工作到最后。明年我还会常来车站,常‘回家’看看。”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斐在洋溢着团圆、幸福的日子里,有一群人却默默坚守着岗位,为保障电力安全、守护万家灯火而忙碌着,他们就是电力工...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