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来到济宁烈士陵园。那座座墓碑,那排排烈士的名字,令我肃然起敬。每到一地,我必去烈士陵园,北京、南京、徐州、济南和羊山、红山、岗山、微山等烈士陵园,我都去过,济宁烈士陵园更是我常去的地方。我作为一个退伍老兵,经历了战争年代,真正知道,和平与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山东济宁刘庆新)
我们全家清明节在书香中缅怀革命先烈。在部队工作时,每年清明节都和战友前往烈士陵园、革命纪念地缅怀先烈。2017年,我脱下军装,成了政法干部。那些军旅题材的书一直在身边,我提议每年清明节都带子女去雨花台烈士陵园、渡江战役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地凭吊,还在家里开展红色经典阅读诵读活动,重温英烈们气壮山河的感人事迹。(江苏南京马晓炜)
清明节是悲伤的,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尤其这清明时节的雨,让许许多多的人沉浸其中。自古至今,多少的文人墨客,对这清明节有过自己的书写。清明时节,更是万物萌发的好时节,生机盎然的,欣欣向荣,美丽成画。吹面不寒杨柳风,简简单单的一抹绿色,就是一道道醉美的风景。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四川成都路志清)
每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让人无比的向往,今天看到了真容,却不敢相信。宽阔的轩辕广场令人心如大海,中华大地,气势磅礴。走进轩辕殿,沉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使整座建筑显得宏伟而庄严,具有古韵风格,令人感叹能工巧匠们的精彩。走进这里的人,都怀着一种敬仰,没有说笑,只有肃穆的前行。(陕西西安许双福)
漫步园林间,啼红杜鹃鸟。不如归去乱叫,孤身叹寂寥。惊鸿照影来近,灵鹤迷踪去远,风吹彩云飃。家乡路迢迢,祈愿双亲笑。梦魂绕,相思调,寒月照。韶华逝消,流水落花何时了。当年壮志凌霄,如今老迈萧条,秃发又肥腰,惆怅寻妖娆,唏嘘佳人杳。(香港北角杨守明)
四月的人间,是梨花的海洋。仿佛每一朵梨花,都读懂四月的心事。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祭品规规矩矩地摆放在墓前,郑重地添上一捧捧的新土,鞠躬,落泪。清明雨就是一场雨,不同的是,这场雨是为了肃穆而来,仿佛没有坟前行人的一次次断魂,就对不起这场清明雨一样。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常见这梨花,常有这清明一辈子都扯不断的情思……(河北邯郸姜利晓)
筷子,夹不住鼓溜溜的思念。滚烫的饺子汤,勾兑一锅老白干。臼一碗,与天堂上的老爸对杯。我跪伏在父亲坟茔旁的东南方,就地画个圈,注册一个永久的邮箱。垒砌清明的思念,高出三尺厚土,泪和血煮疼了遥远的忧伤。思念在这里化成一只白色蝴蝶,寄去的还有唐朝诗仙带雨的诗章。(黑龙江大庆赵富)
人为什么会老?为什么父母会离我们而去?每到清明,我心里就会不由得这样想。我的父亲去世十几年了,去年疫情中的清明节,不能去墓地,我在家里祭奠了父亲。其实,天下已故的先人们,他们的恩情和音容笑貌,一直就存留在世间。我们在祭奠的时候,不要因为失去了他们过度伤心,而应该鼓足好好生活的勇气,擦干泪水继续前行!(安徽蚌埠韩国光)
纷纷扬扬的清明雨,淋湿了四月的乡村,也淋湿了我对奶奶的怀念。奶奶生于上世纪初年,内忧外患的动荡,颠沛流离的痛苦,她都尝了个遍。记忆中的奶奶,一身灰色粗布服,仿佛时光里的一棵老树……想起奶奶勤苦的一生,想起她的疼爱,想起对她的亏欠,我的眼眶又一次湿湿的——奶奶,愿在天堂的您一切安好!(云南红河杨丛)
苍天不悯,病魔无情,敬爱的父亲,还是在家人的千呼万唤中撇下我们,安详地走了。父亲的友人送挽幛时说,就写“天下第一大好人”吧,二舅说,还是写“为人忠厚,一生正直”吧,挺合适。又是一年清明时,父亲啊,远在天国的您,是不是还凝视故园的夏花秋草?是不是还眷顾曾经的亲情乡情?还是一切的一切都已渐行渐远?(吉林长春赵越超)
我像往年一样,备些苹果、雪梨等供奉,画好母亲的素像,摆在桌案,点亮无烟香烛,插放香炉中,面怀万里外故土方向,为去世近半个世纪的母亲叩拜。连续十多个清明节,工作忙,路途远,未能亲回故乡,向母亲的坟茔添土,仅能用画笔勾勒母亲的大概容貌,以人们清明祭祖的特殊仪式,深表远方游子对亲人的思念。(新疆伊犁哈萨克宋伯航)
在家乡,带鱼是最亲近舌尖的美味之一。勤劳简朴的母亲操劳全部家务,煮着一日三餐。把无边的亲和爱传送给一家人。母亲为我们做带鱼黄的一举一动,都连着一缕缕砍不断的深爱。虽然母亲走了,那餐饭里的母爱味道却不曾消失掉。透过带鱼黄,留给我们的一股股暖意,更蕴含着余香绕梁的慈母之爱,那是永远不会凋谢的生命之花。(福建泉州林建致)
寒食节,曾是汉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至唐代,寒食节扫墓活动逐渐替代了禁火冷食,成为节日中的标志性活动。到了清代,寒食习俗不再普及,民间扫墓与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民俗节日中就只有清明了。而怀念祖先、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其文化底蕴是一致的,就是传之千古的忠义孝悌美德,慎终追远的中华民族传统,清正廉明的精神。(北京朝阳梁文俊)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祭祖日。这时节,“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一场春雨常在清明节前后,润泽了万物,淋湿了游子的乡思,激发世人对先祖的缅怀。一个节日,两缕情丝;一边是过往,一边是未来。走进清明,也要好好地想一想,怎么度过接下来的每一天,如何做一个清洁明净的人,才能不负春光,不负人生。(山西阳泉孙克艳)
少年时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感觉在清明邀上三五好友,寻得一酒家,谈理想,谈诗,谈情感,是一份畅意与豪情。而今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道怎么了心情特别的激动,好似被乡愁鞭打一样,比以前更加思念老家那棵树,那口塘,那片捉迷藏的竹林,还有母亲在家门口,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娃儿,回家吃饭啦……”(湖北黄冈包钰)
本版摄影苗青
新闻推荐
技改赋能,助推济宁市工业经济首季开门红 24个项目纳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库
本报记者宋娜通讯员李家亮日前,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2021年,市工信局以“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主抓手,扎实推进技改赋能,...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