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李奇泽)去年以来,任城区创新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途径,探索实施“小巷管家”工作模式,把社区治理延伸至背街小巷,提升了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按照“党委领导、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制定《“小巷管家”工作实施方案》。根据“一街一总长,一巷一管家”的原则,由各城市街道从辖区党员、社区退休人员、退伍军人、热心居民中,招募1名或多名志愿者认领一条街巷作为小巷管家。2020年,任城区率先在全市开展“街巷长、小巷管家”工作,选出93名城市街道科级党员干部担任“街巷长”,走进社区、下沉一线,从热心居民中招募276名“小巷管家”,按照“巡、访、做、报、记、刷”的六字工作法开展工作。
岗前培训,明确职责。各城市街道党工委通过与专业社会组织合作,对招募的“小巷管家”,进行工作职责、案例模拟等岗前培训。明确“街巷长”负责统筹协调,“小巷管家”对认领的街巷开展日常巡访工作,对巡查情况详细记录、跟踪反馈。成立街道总街巷长办公室,符合条件的成立临时党支部,每月定期召开“小巷管家”议事会,对重点工作进行会商,对普遍性、阶段性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仙营街道自去年在全区试点以来,明确14名科级干部担任“街巷长”,招募27名“小巷管家”,共处理巡查发现的乱停乱放、井盖破损等案件2677件,其中自行劝导解决不文明行为等2485件,上报协调解决事项192件,巡访近3.2万小时。
规范管理,注重实效。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小巷管家”《日常管理考核办法》和《志愿服务奖励办法》,每月按照考核结果,享受积分奖励,实现“小巷管家”志愿行为的规范管理和公益激励。建立部门联动、一线处置机制,“小巷管家”在巡查中发现问题随时记录,按职责权限自行解决;或依托微信群和“街呼区应”平台系统,向相关部门“呼叫”,实现急难问题及时上报、快速解决。在每条街巷设置街巷责任公示牌,将街巷长、小巷管家同环卫、住建、公安、交警、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单位“名字上墙、电话上墙、责任上墙”,24小时受理群众咨询和诉求,确保事情有人发现、有人回应、有人解决。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5月20日讯(记者徐斐)5月19日至20日,济宁市召开招商引资观摩调度会议,考察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和综合效益发挥情况。副市...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