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5月24日讯(记者 王粲)为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市”战略,推进“231”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打造高能级现代化产业体系,近日,济宁市出台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共分4个部分16条措施,从企业主体培育、技术改造、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方面进行奖补。第一部分是加快企业主体培育提升,共5条措施,包括实施企业攀登工程,实施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总额奖补,鼓励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创建,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第二部分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共4条措施,包括实施重大技改项目贷款贴息,鼓励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和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挥工业技改投资基金作用;第三部分是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共4条措施,包括鼓励企业建设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创新项目建设,鼓励产品创新,支持企业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第四部分是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共3条措施,包括支持企业融合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鼓励企业上云。
记者今天下午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与原有政策相比,《政策措施》在降门槛、提标准、支持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突破,不仅最高给予3000万元对重大技改项目进行贷款贴息,最高给予200万元支持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和安全生产技术改造,最高给予300万元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且市县两级财政拿出5亿元建立技改专项基金支持重大技改项目建设,助推企业快速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此外,《政策措施》突出抓住支持“231”产业集群培育,鼓励县市区落实差异化、普惠性的扶持政策,坚持把“时效”和“绩效”作为评判政策去留增减的标准,充分利用财政奖补、贷款贴息、技改基金等财政政策措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发展,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万德龙通讯员赵黎5月23日上午,任城区人社局联合观音阁街道举办“送岗位进社区”现场招聘会,将岗位送进皇营社区,方...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