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家方李守臣
在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活跃着一支专业消毒队伍。他们没有休息日,元旦、春节假期也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坚守岗位160多天,只为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进口食品。
根据市疫情防控专班统一部署,济宁市冷链专仓成立了由来自全市进口冷链食品一线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消毒团队,自2020年12月10日起,进驻位于任城区南张街道的进口冷链食品专仓,全面承担新冠病毒的消杀工作。截止到目前,专仓组消毒团队已累计对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24个国家的牛、羊、猪、鸡、鹿、水产、禽肉和果汁等产品5585吨货物进行消毒。他们用辛勤的付出,默默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志愿报名到疫情防控的一线,每天“直接”接触高风险的进口冷链食品,这是消杀组人员首先要克服的第一障碍。“面对严峻形势,作为共产党员没有退缩的余地,我不冲到前面谁还冲!”消杀组组长陈士彦说。
消杀处理工作是专仓的最前线,决定防疫工作的成败。为确保“打胜仗、零感染”,进驻专仓后消毒团队立即全面排查消毒工作风险点,建立了个人防护、器械管理、应急处置等全流程消毒方案和“日查、日清”管理机制,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在市卫健委进行的消杀效果验证中,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合格标准。
“当天的工作当天做完”,这是消杀组对自身工作的基本要求。从进驻专仓那天开始,每个人就保证“无论再苦再累,当天进仓货物一定处理完才出仓”。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正常消杀处理60吨货物处在满负荷工作,至今超量工作已经高达26天,其中16次消杀80吨以上货物。
去年冬天的每个早晨,天刚蒙蒙亮,消杀组要提前20分钟进仓,他们必做的功课就是检查设备和药剂是否正常。由于防治新冠病毒的药剂具有腐蚀性,水泵和出药软管常常破损,快速维修设备是消杀组人员来到专仓以后人人练就的本领。劳累的一天将要结束时,消杀组人员还要对所有的设备、医疗废弃物、车间、休息间、厕所做最后的消毒处理,他们是最后一个出仓的人。
春节前入仓货物量大、时间紧,企业急等放行,消毒团队急企业所急,加快流程办理速度,对全过程工作模式进行再造,通过“提前核定消毒方案,提前拟制《消毒记录证明证书》,提前安排入仓消毒人员”,让前来办理业务的企业“零等待”,证书“立等可取”,这一成功的模式成为冷链专仓的亮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直延续至今,倍受进口企业称赞。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我们等待出证时间至少节省了半天的时间,消毒团队想方设法为企业解决困难。”
消杀人员身穿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连呼气都很困难,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常常也是一身汗水。在仓内不停地换药和检查机器,每次作业都在4小时以上,晚上加班加点更是常态。1月17日因设备连续作业出现故障,50多岁的老党员曹勇,在寒冷的冬季硬是穿着薄薄的防护服,加班维修到凌晨4点才出仓。他出仓的第一句话就是“企业比我们还急!”第二天他又是第一个进仓。
“对大件和不规则形状的牛羊体和浓缩果汁的消杀是最累、最辛苦的。”专仓协调组组长李开元介绍,由于无法使用机器设备,全部消毒工作都要由人工手动完成,一个集装箱需要消杀处理8个多小时,每次完成作业,防护服都能拧出半盆水。消杀组周伟深有体会地说:“218斤的牛四分体不单很重,冰冷的包装抓也抓不住,两个人抬都很难抬起来,还要做全方位消毒,确实很累。”据统计,消毒团队至今已消毒处理此类货物12批246吨。
据统计,进口冷链食品直接进入专仓,节省了货物滞港时间。同时,济宁专仓实施“每吨货物消毒收费比标准降低12元”的惠企政策,车辆消毒实施“差别化”消毒收费,整体降幅达到40%,在全省是收费最低的市。
新闻推荐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日前,新华保险济宁中支党员、志愿者联合开展“心系劳动者,粽情味飘香”公益活动,将精...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