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齐淮东刘江波姜国乐吕光社
“城里公园也不如俺村好看。”11月22日,在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74岁的王具娥说,“去外地城里看孙子,才觉得俺村就是个大公园,比哪儿都强。”老人的笑容挂在脸上,写在心里。
老百姓的满意坦诚、实在,发自心底。而对于济宁的决策者而言,这份满意却来之不易。在全省群众满意度随机调查中,济宁去年的排名提升至第6,群众满意度综合得分高于全省平均1.19分,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综合考核位次和群众满意度调查成绩连年提升的市。
成绩从何处来?来自济宁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工作导向;来自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民生工作成效怎么样,要让群众来评判。群众满意是民生工作的第一标准。”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
从美丽乡村到创卫创城
改善人居环境
城乡同频共振
几乎是前后脚,一场有关改善人居环境的行动在济宁城乡悄然启动。
2012年,济宁大力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济宁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同年,“创卫”工作通过省级专家复审暗访。
两则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邹城香城镇党委书记孙颖说,今年初,一个考察团在“样板村”——小莫亭村参观,有人随手丢了一根烟头,村民发现后捡起回收,这让考察团成员羞愧难当。
“刚开始整治时,大家可没这觉悟。”59岁的村民李兴丽说,纪念先贤子莫的“莫亭”刚修好,有的村民光着膀子、赤着脚进去了,烟头随地乱扔,“就为这事,市里的专家还专门在孟母讲堂上讲过,告诫大家不要这样。”
孟母讲堂,如今已逐渐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家居摆设、文明礼仪、邻里关系……贴近村居生活的授课内容让原来的“大老粗”们也讲究起来,言谈举止随之一新。
从卫生到美丽,在济宁5000多座村庄中,同样的变化正在发生。2014年,济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获“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而遍布乡村的“儒学讲堂”,也让美丽乡村拥有了精神内核。
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小莫亭村村民悄然变化。与之相比,市民李淑娜的转变曾有过纠结。
从“流动摊贩”到店面商家,摊位费从原来每月的几十元到现在的800元,市场改造完会怎样?在任城区仙营市场经营13年的李淑娜心里直打鼓。
早先的仙营市场管理混乱,进入门槛低,环境脏乱差。2014年,市场改造提上日程,所需资金由政府先期垫付,市场管理规程也随之明确。
这让李淑娜放了心。“原来就是马路市场,虽说摊位费低,但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干净整洁,还有了自己的固定店面,回头客多了,这笔账划算。”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算盘”,让老百姓获益,才是改变的初衷和目标。
66岁的仙东社区居民张恒光说,自己所在的老旧小区改造,没花居民一分钱,坑坑洼洼的马路就铺上了沥青,
原来杂乱的街心公园变成漂亮的休闲广场,社区还专门修建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目前,全市共完成76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13处集贸市场的全面整治。为破解拥堵顽疾,济宁新上1万辆公共自行车。不仅如此,全市还开展了“细节文明”建设,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引导市民践行文明规范。2014年,济宁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行列。
从乡村到城市,内外兼修的文明创建,让这座城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从普惠共享到雪中送炭——解民忧,一个也不能少
“之前都是在校外吃午饭,要么吃凉皮,要么回家泡方便面,爸妈没空照看我。”在曲阜市王庄镇中学,四年级学生张韦依说,“冬天在外面吃饭冷,手脚都冻了”。
“当时学校食堂规模小,勉强能为老师提供午饭,对于学生就餐,我们也是干着急。”校长孔强表示。
如今,校外就餐在这里成为过去。2015年,济宁将中小学厨房建设列入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和市级领导包保的民生工作线。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规划项目已开工77所,竣工60所。
“周三吃米饭、周四吃鸡腿、周五吃大包子……”张韦依兴奋地给记者数叨,一顿饭5块钱,一个月花400块钱。
“在谋划民生工作时,要着力解决好群众最期盼、最需要的问题,让群众在一件件具体实事中受惠受益。”马平昌表示,“在做好普惠性民生工作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群体,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
对于“雪中送炭”,汶上县康驿镇赵营村村民赵翠莲有自己的理解。
“得肺囊肿快30年了,年纪大了,病来的凶,没想到上级把大医院的大夫送到了身边。”赵翠莲说,驻村的孔大夫这次来又调整了用药方案,平时有紧急情况还可以给她打电话。
赵翠莲口中的“孔大夫”是来自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孔维香。
针对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不方便”的问题,2012年,济宁推行“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孔维香已是该村的第三批驻村医生。
每名医生驻村1年,每月驻村不少于3天,至少与10户长期患者家庭建立长期帮扶关系。3年来,驻村医生先后与125万多户农村家庭签订服务协议书,诊疗906万人次。
“俺们也有了保健医生。”这项被村民称作贴心服务的精准施策,也成为转变工作方式的契机。济宁顺势推出农村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等措施。
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忧乐。济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重大政治责任,2012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民生保障“十大体系”。今年“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中,又对民生工作系统性设计、制度化安排。民生支出占全市财政的78.9%,实现农村小学生营养补助全覆盖,“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覆盖到所有行政村……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济宁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积累并提升着群众的满意度。
从驻村入户到第三方调查——
用制度建设呵护“易碎品”
今年4月,发现村庄农民收入偏低的情况后,济宁科技局驻金乡县菜园村第一书记王加革找来材料,苦口婆心劝说村民要改变种植结构。然而面对这些“大道理”,大伙儿却提不起精神。
“不如先听听村民怎么说。”转换思路后,他和村民同劳动,用“土话”和村民交流,最终找到症结所在:“不是不想改,缺钱缺技术。”王加革和村干部一起商定,争取省里的人才扶贫项目;同时协助村里成立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现在,一切已走上正轨。
怎样发现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干部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是济宁探索出来的解决之道。
自2012年,济宁开展“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不仅实现了6216个行政村村村有干部进驻、户户有干部来访的目标,7.3万名机关干部还与181.4万农户建立了直接联系。今年,济宁更是将干部驻村联户作为一项长期制度固定下来。
“群众工作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可持续性\’,群众满意度是一个‘易碎品\’,上去不容易,下来很容易。一旦民生工作做不到位,很容易滑下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清醒认识。
该怎样呵护这一“易碎品”?济宁将群众满意度在考核中作为刚性约束予以凸显。
“我们完善了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来撬动群众满意度的提升。”市考核办考核科科长刘海涛说,在考核内容上,对县(市、区),单列“民生民意”作为考核内容;在指标权重设置上,民生民意部分的分值从110分提高到200分。
济宁还建立了群众满意度“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座谈、半年一总结、全年算总账”机制。考核督查结果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对排名出现退步和排名末位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组织部长进行约谈。
层层压力传导之下,也激发了创造性。市住建局副局长朱勇告诉记者,为规避原来检查中的人情关系等因素,住建部门将通过第三方评价来检验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力求通过制度建设,更好地呵护群众满意度这一“易碎品”。
新闻推荐
□孟一报道东宏管业钢丝管生产线,嫁接信息技术实现“两化融合”。□记者孟一通讯员于惠惠报道本报曲阜讯1月2日,曲阜市气温降至冰点。然而,在投资10...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