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欢青
黄滋,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从元代木构延福寺的修缮,到松阳古村落的保护,再到身为赴柬埔寨茶胶寺维修项目验收组组长进行的援外文化遗产保护,他的足迹遍布世界。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古建和文物保护“任重道远”,黄滋认为,文物保护给人的感觉很“小众”,“但真正关注这个领域,特别是不同的力量交织介入,就会发现我们可以做‘更大的事’”。
一辈子都在和古建筑打交道
2018年10月28日,山东曲阜。由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学会、山东省文物局主办的全国首届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在这里举行。黄滋是“木构件”项目组的评委。大量从民间收购来的传统门窗,被工匠们在现场一一修复,榫卯接合得如何?修补部分是否牢固?“补丁”的外形是否美观?在黄滋眼里,工匠们的手艺高下一目了然。
从“文革”时候跟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开始,黄滋就跟着村里木匠学盖房子,此后就读于东南大学古建筑保护专业,任职金华文管会,再到上世纪80年代调任杭州,几十年来一直都和古建筑亲密相伴。在黄滋眼里,中国古建凝聚着千年匠心智慧,欣赏它们的美,并努力保护它们,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情。比如,通过对杭州南宋皇城遗址、太庙遗址、御街遗址等南宋建筑遗址及浙江宋代墓葬遗址、出土建筑构件、屋顶吻兽等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南宋建筑与北宋建筑虽然在建筑构造上一脉相承,但在建筑外观及装饰上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南宋建筑因追求柔美、飘逸和华丽的外在美,而在建筑外形上表现为翼角起翘较高、屋盖曲线加大、角梁使用套首等特征”。
通晓古代建筑的历史、工艺和审美,维修起来就能有“标准”有底气。上世纪80年代维修的湖州飞英塔,内为石塔,建于唐代,石塔外围还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外塔,建于宋代,“塔里塔”的独特结构和维修过程中对古建魅力的领略,让黄滋至今难忘。还有延福寺,其大殿重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珍品,1999年至2002年,黄滋带领的团队修缮了延福寺,他们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了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在社会上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不能让传统村落失去灵魂
人不能脱离于时代,古建保护也如此。在黄滋看来,修旧如旧是古建维修的准则,但在当前时代,必须同时让修复后的古建拥有现代化的使用设施,彻底改善环境功能,让老屋和历史街区融入现代生活。
比如杭州运河边的一片老屋,原本是运河边的“下三角”地区,仓库、大型工厂和民居混杂,建筑质量也不好,这样一个区域如何进行活态保护?黄滋带领的团队的方案是综合性保护利用,以及“有机更新”,“修缮的老房子一定要有现代化的卫生设施,而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一定要有政府的投入,保护历史街区和改善民生都是政府应有之职能,同时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留住城市的根和魂,让历史街区焕发出新的魅力。”
古村落的保护也是如此。黄滋认为,古村落保护绝不仅仅是修老房子这么简单,“古代传统社会是城乡一元结构,而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太注重城市,而忽视了农村,在农村,水电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古村落保护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对农村环境功能的彻底改善。与此同时,传统村落也必须考虑产业升级,通过发展现代有机农业等方式,提高农民收入,复兴乡村文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那些离开乡村的人重回乡村”。
2016年1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浙江松阳被列为该项目全国唯一一个整县推进试点县。黄滋带领的团队承担了整个项目的技术支撑。在他眼里,松阳的这个“拯救老屋行动”或可成为古村落活态保护的范本。
在“拯救老屋行动”项目中,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拨付资助资金4000万元,项目资助范围为松阳县传统村落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私人产权民居。采取户主自愿申报的方式,基金会资助修缮总额50%,农户自己出20%—30%,剩下的由县里出。黄滋带领的技术团队负责制定修缮导则、概算指南、项目验收规范等,并在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以及乡土施工队伍的培训。通过这一项目,原本坍塌破败的老屋得到了修缮,使文物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修缮时,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充分考虑了后期的利用,植入了卫生设施、重新敷设了强弱电管线、采用隔音材料等,极大地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多老百姓加入到了修缮队伍当中,尤其是一些传统工匠,不但参与修缮,而且还组建了专门的队伍,带动了传统建筑行业的复兴。
黄滋认为,传统村落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双遗产”,具有物质与人文“双形态”,失去了原住民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村落就失去了灵魂,“一定要让村民意识到古村落的价值,老房子、器皿、古树林木、村落的整体风貌等,都是有价值的,都是需要保护起来的,这是古村落保护的重要一步。除了这些物质载体需要保护,由物质载体生发的记忆、习惯、仪式、信仰等传统更加重要。原住民的回归和游客的增加,让根植于古老村落中的文化基因随着现代生活的变化而健康生长,古村落开始更有活力。”因此,新形势下传统村落保护应从传统保护方式转向“活态保护”,传统古村落的发展应从政府、村民、产业、文化、技术五方面统筹推进,相互协调,最终达到环境风貌、乡土特征的整体保护,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
事实正是如此,老屋修缮后,不仅吸引了原住民返回,而且也吸引了外来投资者来村里投资,开办民宿和农家乐等,带动了生态农业和传统手工业等的融合发展。2018年,作为国内独立书店标杆的南京先锋书店,还在松阳陈家铺村——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开设了平民书局和艺术家工作室。
在国际遗产保护舞台上发出中国之声
2018年,黄滋还完成了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以赴柬埔寨茶胶寺维修项目验收组组长身份,完成中国援柬埔寨茶胶寺维修项目的总体验收工作。
黄滋认为,文物援外工作意义重大。随着中国开展文物援外项目,我国文物保护机构在国际遗产保护舞台上赢得了发声机会。2009年12月,中国、柬埔寨两国政府就“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二期茶胶寺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签署正式换文,双方确认由中国政府提供援助经费4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吴哥古迹茶胶寺的保护与修复工程。
作为一项大规模的文化遗产跨国保护行动,先后有法国、日本、中国、德国、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吴哥古迹的国际保护中。“正是每位文物援外工作者怀着对遗产的敬畏之心,做好每一个环节、细节,才让世界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无国界。”黄滋说,中国政府援柬埔寨茶胶寺修复项目验收,对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来说是个先例,此次验收基于国内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完善和规范了各项验收标准,为今后文物援外项目的管理和验收提供了可贵的案例和经验,此外“茶胶寺中国政府援外文物保护工程在宣传中国文化、促进当地民生、加深两国友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他在每一道菜中都融入了心血和情感 在炉火世界中烹制着自己的人生
本报记者刘伟栋从学徒到厨师长,再到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饭馆,在厨艺界摸爬滚打了20余年的刘立荣,就是靠一身扎实的功底走入了...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