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烽燧房屋遗址挖掘现场
本报讯敦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于日前完成。这次文物普查收获颇丰,新发现重要文物点24处在这些重要文物点中最有价值的是3处汉代烽燧和1处汉唐古墓群,有较高的考古价值。这次文物普查的重大收获再一次展现出了敦煌历史文化的灿烂和厚重。
A、发现重要文物点24处
敦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从2008年5月12日开始,这次文物普查共复查各级文物点182处,涉及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
据了解,这次文物普查显示,遗留敦煌的古遗址以汉代烽燧为多,且年代跨度较大。
古墓群、古墓葬分布数量较大,特别是市区以西秦家湾墓区及市区以东佛爷庙墓区,南湖的部分墓区数量非常多。西云观、南关粮仓等明清以来的部分古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历史研究价值较高。
B、汉代烽燧再次成亮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次文物普查的4处重大发现中,有3处是汉代烽燧,为了解研究敦煌汉唐时期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处烽燧位于敦煌市阳关镇林场北侧500米处的戈壁滩上。烽燧用沙砾石夹芦苇夯筑,现烽燧因自然风蚀全面垮塌,呈圆形沙丘状,直径10米、残高1.1米,烽燧北侧18米处有房屋建筑遗迹,说明这个烽火台在汉代的设置上还是比较重要的。
位于阳关镇国营林场南西土沟南岸戈壁沙丘中的一处烽燧,用黄土夯筑,东壁坍塌成坡状,基础风蚀较严重,烽燧顶小底大,截面呈梯形。基础东西长5米、南北宽5米、残高1.6米。在烽燧周围采集到夹砂红、灰陶片,说明该烽燧沿用时间比较长,大概在这附近有早期的遗址,汉代以前就住过人,或者夹砂红陶片是从别的地方被带到了这里。
这次文物普查时,在敦煌玉门关西南约60多公里处还发现一汉代烽燧遗址,因当地老百姓称其为“一棵树”,故称之为“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当地文物部门立即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一枚保存完整的封检,字迹清晰,上下两端及左下角题写纪年。
C、阳关遗址墓群分布30余座墓葬
阳关遗址墓群位于南湖镇南工村林场北侧戈壁滩上。墓群南北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面积2224平方米。墓群内墓葬封土清晰,分布有汉、唐大小墓葬约30余座。墓群东侧约1000米处为墩墩山烽燧遗址,西侧与阳关遗址古墓滩相连。
这是在阳关镇的又一次重大发现,阳关镇在丝绸之路的南道,汉代就在那里设立了龙勒县,唐代设立了寿昌县,沿革时间比较长,在汉代的丝绸之路上特别重要。这处发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次文物普查发现的3处汉代烽燧,有一处是在玉门关附近,另外两处是在阳关附近,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特殊地位不容动摇,汉唐时期的盛大以及阳关、玉门关的历史地位再一次得到确认。
新闻推荐
3月20日,敦煌市各社区纷纷与敦煌市交警、执法等部门在各个社区辖区内联合开展了以“打造平安敦煌,创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范邪教组织、防...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