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散落民间的奇珍异宝、古玩书画造就了许多民间收藏人士。今年57岁的刘凯频便是一位敦煌民间收藏者,他收藏的百年医书古籍让人大开眼界。
3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敦煌市城区文庙巷的刘凯频的家。刘凯频从外面小心翼翼地抱来一摞由他收藏的古书。记者看到,这些古书全为医学书籍,多属清朝时期,书页泛黄,装帧陈旧,一些书面有被水浸泡的斑驳污迹,纸质已十分酥脆,一看就知保存年代久远。而这些医书古籍的渊源得从刘凯频的四代家人从医说起。
刘凯频告诉记者,他的太爷刘曰宽在清代末年为嘉峪关千总,擅长医学,后来他的太爷将平日收集珍藏的各类医书传给了同样身为医师的他的爷爷刘模,他的爷爷又将这些医书传给了他的父亲刘勇进,而刘勇进为当时的敦煌县中医院院长。这些医书传了一代又一代,一直传到刘凯频的手中而保存至今。
刘凯频现在珍藏的各种版本的古医书有22套,“文革时期毁损了许多,否则我现在收藏的医书远不止这些!”刘凯频心疼地说。文革时,刘凯频的三叔被打成“黑帮”,这些珍藏百余年的医书也被认定成“黑书”,被造反派强行拉走了。据刘凯频讲,当时拉走了“满满两三架子车”,而后来送到他手里的,只有这22套。1979年敦煌发洪水,这些医书又被水浸泡,变得污迹斑斑。
这些医书虽然只是在清代以原著版本基础上印制的,但历经一二百余年风雨沧桑保存到今天实属不易,有许多已经成珍本了。比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古籍《黄帝内经》,还有《伤寒辩证》、《徐灵胎医书三十二种》等,其中一本由清人王清任手抄的《医林改错》更为珍贵,极具收藏价值。
新闻推荐
敦煌大漠光电城渐露“光芒”20兆瓦光伏项目已有8兆瓦相继发电
本报讯 5月12日,记者从敦煌市有关部门获悉,备受国内外光电产业界关注的敦煌两个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进展突飞猛进。至目前,2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已有8兆瓦相...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