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多进)5月11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嘉峪关市抢抓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把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文旅商体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有力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1.4∶71.6∶27调整为2017年的2.2∶51.8∶46,经济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旅游接待人数1890万人次,年均增长26.3%;全社会旅游综合收入116.7亿元,年均增长31.3%,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旅游人数857万人次,同比增长22.1 %;旅游收入57.2亿元,增长26.2 %。“十三五”以来的两年多时间,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6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6.6亿元,分别增长了2.1倍和2.6倍。
加强规划设计。坚持“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的理念,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旅游强市战略,制定出台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局面。今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后,嘉峪关市研究出台了加快建设旅游强市、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加强旅游商品研发营销工作和加快全市智慧旅游建设4个实施意见,修订了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为进一步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战略招商。紧紧围绕构建文旅商体“四轮驱动”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大招商、招大商”。2012年成功招得总投资22亿元的“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这一西北地区最大主题公园项目之后,嘉峪关市在2015年6月同深圳华强集团再次携手,共同投资31亿元打造国内唯一以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高科技公园——“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在“方特效应”的带动下,嘉峪关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由“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与此同时,草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立方文化旅游乐园、玉龙湾文化生态园、大漠温泉小镇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这些文化旅游项目的陆续建成投运,必将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服务功能的持续完善。
推进改革创新。为全力聚合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嘉峪关市积极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从2013年起,先后成立文化旅游集团公司、水文化集团公司,设立1亿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2016年,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原则,理顺文物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成立了嘉峪关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和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推进了文物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破除影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嘉峪关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全国区域级综合交通枢纽。开通“嘉峪关号”“酒钢号”“嘉峪关方特号”“冰川号”旅游专列,嘉峪关机场开通了直飞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成都等13个重要节点和省会城市的9条航线,嘉峪关南站每天对开和经停兰州、西宁、乌鲁木齐、西安等地高铁45趟,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与游客集散功能日益凸显。同时,科学布局建设旅游、文化、体育等基础配套设施和景区服务设施,建成嘉峪关河西走廊游客集散综合服务中心,扎实推进旅游景区“厕所革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旅游富民产业,全市建成乡村客栈和家庭旅馆40家、星级农家乐74家。
强化宣传推介。积极培育品牌节会赛事,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充分利用深圳文博会、兰洽会和敦煌文博会等重要展会展示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新闻推荐
田家庵区第三小学四(2)班陈韵涵今年暑假里的一趟长途旅行,让我饱览了从未看过的美景,青海湖、塔尔寺、敦煌莫高窟……不过让...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