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新闻 玉门新闻 敦煌新闻 瓜州新闻 金塔新闻 肃北新闻 阿克塞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酒泉市 > 敦煌新闻 > 正文

礼 物 □温 洁(安康)

来源:天水晚报 2018-09-06 10:44   https://www.yybnet.net/

2018年七夕,我在敦煌莫高窟。

第一次知晓莫高窟,源于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莫高窟》,大约在10多年前。莫名其妙地憧憬它,就只能重读余先生的散文了,以此安慰自己。一遍遍阅读,一次次膜拜,一回回梦游,一次次神往,竟也有感而发地用文字堆积了读后感《莫高窟之美》。

而此刻,在家人和好友的陪伴中,我终于见到了魂牵梦绕的莫高窟。为了赶上第一班大巴车,我们凌晨五点起床,六点到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排了半小时长队,才挤上大巴车,沿着莫高窟景区专线前行。我的脑海里莫名地回放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这些熟悉到可以复制粘贴的文字,为我仰视莫高窟又涂上了几分神秘。

莫高窟的美,既需要眺望,又需要凝视。或许正是对面的三危山静静守候,莫高窟才有了历久深邃的魅力;或许正是远处鸣沙山的默默陪伴,莫高窟才有了幽静而厚重的辽远;或许正是四季少雨的气候,莫高窟才有了不输岁月侵蚀的霸气。我不得不惊叹,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历史网页里,这么多的灵感和造诣究竟是从何而来?

莫高窟为游客正常开放的仅有八个洞窟,那是专为正常购票的游客准备的,而为应急票开放的只有四个洞窟,我抢到的仅是应急票,已经十分幸运、十分满足了。游客参观路线兵分两路,互不交叉,整个参观都显得十分有序。

金色的朝阳漫过三危山,缕缕金光轻抚着莫高窟大大小小的洞窟,照亮了成百上千的泥质彩塑,也把数以万计的壁画照亮了。游客们摩肩接踵,依次有序走进莫高窟景区,在导游的引导下先后走进半封闭的98号、100号、138号、144号洞窟。洞外是闪烁的金光,洞内是五彩的泥塑和壁画,越是靠近洞口,越是轮廓清晰,人物或忧或喜,或愁或乐,都静谧地守候在那里。

大家都安安静静的,睁大眼睛凝视每一处雕塑和壁画,没人说话,没人拍照,好像一不小心就错过了精彩。眼前的九重楼,翘起的檐角如鸟儿停歇之尾,层层叠叠,直插云霄。大佛伫立,卧佛横躺,慈祥的目光中流淌出善良的本性,微笑的神情里折射出内心的质朴。阳光下,完全暴露的壁画有些褪色,但人类美好的期许从不过时,永不褪色。

回眸一望,被人群紧紧拥抱的莫高窟,不惊不怒,不急不躁,把美好和神韵都馈赠给了每个游客。

在参观队伍行走缓慢的间隙,我用身体亲吻了这些用沙粒与泥土紧紧粘合的外墙,我拿起手机记录下我与莫高窟亲昵的瞬间。日子匆匆,岁月长久,我和很多游客一样,把憧憬化作现实,把信仰化作祝愿,通过眼神传递,通过心扉凿进。当三危山被风沙削减,惟愿景区高大的榆树和柏树可以更加茂盛,可以化作屏障,继续为莫高窟遮风挡雨。

在这里,四周的沙漠从来没有寂寞,因为莫高窟的无限魅力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城市的繁华与西部的荒漠,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望无际的荒漠,没有牛羊,没有花草,却也成为游客远眺的风景。简单如版画,浑然天成。

看完莫高窟的四个石窟,我还浏览了敦煌莫高窟陈列馆。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莫高窟曾经真实的沧海,那未开发的模样,如何变成今天的样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者和奉献者见证了千百年来的变迁。真正的艺术不是文字宣传可以完全表达清楚的,而依靠文字宣传兴盛于一时的也并非真正的艺术。敦煌莫高窟,当我亲眼目睹后,我才真正懂得,它的魅力正是以静默的方式保存着本真,以珍藏的方式保存着神韵,这独特的艺术价值属于整个人类,供全人类瞻仰。

很喜欢余秋雨先生《莫高窟》写到的这句话:“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他从文化价值的深度解读了莫高窟独有的文化魅力,用学者的高度诠释了艺术的内涵。但真正的艺术不在于它存在的形式和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它对于文化和文明的推动,在于它留给人类去仰视的深度。

阳光在头顶烘烤,灼热的秋风吹起我的长发,遮住了我滚烫的脸颊。我轻轻地挥手,告别莫高窟,还有近处的三危山和远处的鸣沙山。我莫名其妙地幻想,有月亮升起的七夕夜,牛郎也许会降临凡间,挽着织女的手,一起俯视这被人类和大地暖热的敦煌莫高窟。它们可以欣赏到“四周渐明朗,疏星天边亮”的今天,也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昨天,还可以欣赏到“天涯海角处,又见莫高窟”的明天。

车轮滚滚,我与莫高窟渐行渐远,而游客中心排队乘车的人们依然层层叠叠,每个人急切的心都在跳动。同样跳动的还有来自朋友间的“七夕”祝福。如果多年后,我们头发都白了,牙齿都掉了,仍然能在一起面对面忆及行走在莫高窟的情景,该是今生今世最美的记忆,也是莫高窟馈赠于我们最最珍贵的七夕礼物。

■■■

新闻推荐

甘肃大众旅游时代已来临

兰渝铁路的开通,也带热了陇南旅游,图为游客们在文县天池记者甘霖摄暑假期间,榆中县马坡乡这样的小众景点也有不少游人。记者...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动车有望开进敦煌2018-09-06 03:04
评论:(礼 物 □温 洁(安康))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