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侠 本报通讯员 唐佐军 覃 宇
编者按 作为少数民族后发展地区,2013年来宾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4年又跻身全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城市和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行列,创造了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2015年,中宣部将来宾的做法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即日起,本报推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宾经验\’透视”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史记》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几年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来宾市不少农村的真实生活写照,精神文化活动的匮乏,也滋生了赌博、打架等不良之风;如今,山村遍地篮球蹦起来、山歌唱起来、舞蹈跳起来,在家门口就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各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放心看病就医,学习科技知识,发展农业产业,一幅健康文明的生活图景在桂中大地延展开来。
治世修文,化育人心。来宾的惊人巨变,源于创造性地实施“求知、求技、求乐”的“三求”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8年以来,该市累计筹措资金约30亿元,群众投工投劳36万人次,以小政府、小财政、小资源、小机制“反弹琵琶”来办出“大文化”,“经济洼地”建起文化高地,探索出“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宾经验”,成为广西独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三大“国字号”的地级市,为全国特别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范例。
771个行政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天天都有演出,到哪里都有掌声、喝彩。”今年“五一”期间,兴宾区桥巩镇六村“巾帼文艺队”队长莫印妮率领30多个“老姐妹”,应邀到10多个村屯“巡演”:一曲《小苹果》舞动村屯里的欢乐,一支《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出心中的壮乡美,她们成了乡村里的明星。
而就在几年前,别说文艺队,在来宾许多山村“连晒谷子的平地都找不着”。各家无事不会往来,文化活动基本为“零”。
“农民要舞台,想盖盖不来。”乡村文艺队领队朱定超的一句话,成为党委、政府的施政方向。2008年,来宾启动“三求”文化惠民工程,决定用3年时间,为全市771个行政村(社区)各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然而,作为广西最年轻的城市之一,来宾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要开展大规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谈何容易。
“越是困难越要关注民生,办好公共文化服务广大群众!”来宾市委书记李志刚说,在发展公共文化方面,历届党政班子“毫不吝啬”,举全市之力倡导“政府主导、重心下移、整合资源、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基层文化建设模式,通过“上级支持、财政划拨、部门帮扶、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等“五个一点”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基,着力在“经济洼地”上兴建“文化高地”。
2011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后,来宾市将“五个一”建设标准提升为“十个一”,即增加一个乡村少年宫、一个小广播、一个文体广场、一个宣传廊、一套管理机制。
一石激起千层浪。群众对“三求”工程支持超乎想象,你捐款我出地,投工投劳,争先恐后,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旁观者”变为“建设者”。
截至目前,来宾市771个行政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少年宫、图书馆、网络中心等“城里玩”的项目走进农民的生活。
实现政府搭台群众自理的良性循环
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来宾市创新了一套共建共享机制,推行“村委会+文体管理员+文艺协会+村民代表+文化志愿者”的民主管理办法,引导群众自主管理。
“唱什么歌、跳什么舞、用什么器材,我们自己说了算!”作为兴宾区八一街道的文化志愿者管理员,罗琼华对这种管理方法表示支持。在长达7年的志愿服务时间里,她带领的队伍排练不断、节目不断,先后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得大奖。
“要让百姓认可管理方式,就少不了群众的亲自参与。”来宾市市长雷应敏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当“甩手掌柜”,而应以“科学”二字,抓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的“牛鼻子”。
在实践中,来宾市通过“绩效管”,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评;通过“改革管”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委政府、财政支出、城乡规划的重要事项,村委成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所有者;通过“共享管”,让社会力量得以共享服务内容、共享管理权。如此,来宾市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你给我舞台,我还你精彩。一时间,1132支“草根文艺队”、1297支农民篮球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深藏民间的乡土文化得以发掘、传承。农民卷起裤脚登上舞台,照样“文艺范儿”十足:象州县农民的彩调、师公戏、山歌、壮剧,有模有样;武宣县农民的狮王争霸赛、武术表演、斗鸡赛、棋王大赛,如火如荼。政府因势利导,“结对”扶持乡土文化,各县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品牌。
一套成熟的竞赛机制,将来宾乡村变成各种赛事的“海洋”:文艺赛、体育赛、创作赛、书法赛、演讲赛、阅读赛等活动接踵而至、此起彼伏,“天天演、月月赛、季季评、年年奖”雷打不动,各级文艺场所档期爆满,文艺队伍忙得不亦乐乎,处处都是“沸腾的村庄、欢乐的村民”。据统计,每年市、县、乡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文化站平均接待群众16万多人次,开展培训7000多次,送戏下村3000场次。
基层公共文化构建城乡新文明
2008年以前,“脏、乱、差”是合山市岭南镇溯河村的代名词,治安问题更是让当地党委政府备感“头痛”。可就在2015年,该村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党总支部书记卢振桥自豪地道出缘由:“正是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发挥了作用,让脏乱差的溯河村变成了有名的守法村!”
感到欣喜的还有来自忻城县遂意乡加龙村和邻村的群众。长久以来,双边村民为林界问题时有冲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加龙村率先建成灯光球场,让邻村人甚是羡慕,时常“偷偷摸摸”跑来打场篮球。
当地党委、政府了解这一情况后,极力撮合,组织双方开展了多次篮球交流比赛,逐渐化解了村民间的“冷战”状态,顺利解决了多年的林界纠纷问题,这段“篮球交情”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能及时顺畅“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得益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守法”“比安定”“比和谐”,成为来宾老百姓积极争夺的新“竞赛”。来宾市群众满意度测评连续三年位居全区前列。
“通过文化引领,村民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振精气神,激发正能量,既富了‘脑袋\’又鼓了‘口袋\’。”来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韦凤云说。
借力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有序展开,村民从集中学、个别学到“传帮带”,大量农村经济能人涌现出来,一批农村企业成长起来,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2015年,来宾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79元,同比增长8.1%,排名全区第三,近4.3万人成功脱贫。农民有感而发唱起山歌:“看戏打球真热闹,闲来图书室里泡;不赌不偷不争吵,乡村和谐换新貌。”
合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