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坤 卢彬彬 本报通讯员 杨天台 韦建富 韦鹤群
2002年,撤柳州地区,到来宾县建来宾市。
十年,一批批“拓荒牛”,在一片甘蔗地上,建起了一座新城市。
十年拓荒,“桂中新工业基地”逐步变成现实,铝精深加工基地已现雏形,冶炼、糖业、电力等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从一座小县城成长为“自治区园林城市”;民生日益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赢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
十年拓荒,历经三届市委班子,一届传好一届“接力棒”,打造了发展的“黄金十年”,为来宾市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敢为人先,转型升级创“新天地”
12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来宾市河南工业园区的华美纸业工厂区。
只闻机器声,不见锅炉烟囱和粉煤灰,但见一条大大的“输汽”管道架空通入生产车间。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造纸企业因有烘干环节,本需修建锅炉、烟囱,但得益于工业园区的“集中供热”,公司投产时就没有建锅炉,用汽如用自来水,告别了节能减排压力。
对于集中供热的来宾A电厂而言,原本为之困扰的节能减排“瓶颈”,如今反而成了节能减排“功臣”。高级工程师高伟告诉记者,自从2010年来宾市在全区率先推动“热电联产”——利用电厂多余热能对工业区用汽企业集中供热以来,不仅让工业区所有用汽企业完全摆脱锅炉,其自身的千瓦时煤耗亦由原来的339.7克标煤下降到338克标煤。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类似的创新还体现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上。蔗糖产业的副产品“废蜜”被加工成酵母,每月出口到欧洲的酵母达200-300吨,年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电力产业也走上了“循环经济”之路,火电产业产生的大量粉煤灰、百年采煤留下的煤矸石、冶炼企业的炉渣等工业废弃物摇身变成“宝贝”,吸引了投资24.5亿元的环保建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落户。
转型升级让来宾人尝到了甜头:除了传统产业的壮大外,该市汽车配件、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去年新兴产业产值达1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6.4%。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02年的40.2:34.0:25.8到去年的24.8:47.7:27.5,工业占据近半壁江山。
“做‘拓荒牛\’建新城,要有创新精神,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就鼓励大胆创新!”这是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对干部的要求,也是对10年巨变的生动注解。
规划先行,甘蔗地建起“园林城市”
12月27日晚7时,历时近4年的“桂中水城”正式建成并通航。
旱城变水城,源于2008年底来宾市委的一项决策——建“桂中水城”,从远离城市的北之江挖渠引水入城,造人工湖泊,在城市内形成流动的生态水网,打造成西江流域的滨水生态城。如今,规划已成现实,“一河四湖十三渠”的生态水网业已成形。
“小桥,流水,奇石,绿树。对地处旱区的来宾而言,本是奢望,现在却成现实。”不少网友在来宾论坛上感慨。
“这里原本是一片甘蔗地,现在,绿树夹道,高楼林立!”27日上午,家住来华投资区的63岁的黄志宏指着自家住的高楼感慨,短短几年,来宾变大了,变美了。
黄老伯的感受,不仅仅是个体感受。该市住建委资料显示:城市人口由建市之初的10多万人增加到今年的30多万人;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展到2011年底的3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1.8%提升到2011年底的34.2%。
“城市发展的成绩源于‘富规划\’的科学部署!”中国生产力学会的专家如此评价。
2008年,来宾决策者决定对城市规划实行修编,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5600万元。对于如此“富规划”,当初不少人提出质疑。然而实践证明,“富规划”理念不仅扩大了城市规模,还整合了土地资源。位于来宾主城区以北20公里的凤凰镇,有一块近10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新总规将其划归城市用地,预备合理开发利用,不但解决了城市用地问题,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该市市政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市区建成绿地面积达930.52万平方米,比建市之初增加727.52万平方米。今年初,来宾喜获“自治区园林城市”称号。
俯身服务,“促增收”绘就“大民生”
“以后都能‘旱涝保收\’了。子女们也可安心外出打工了。”近日,年近六旬的兴宾区北合村村民黄人会告诉记者,2月底,他家20亩地按每亩每年800元的租金租给糖厂种甘蔗,租期10年,前3年租金4.8万元现金已经为他的小店扩大经营作出了贡献。
北合村362户农户把今年经过土地整治后的1800亩地全部租给糖企,建立甘蔗示范基地。当地领导介绍,如此一来,农民和糖企均得实惠:一方面农民保证了不低于自己种植的收益,还可以到糖厂打工或者外出打工;另一方面,糖厂实现规模经营扩大了效益,而这是散户农民办不到的。
这样促农增收的案例在来宾并非个案。该市农业局领导介绍,这源于来宾市开展的“桂中治旱乐滩引水灌区工程”和“桂中土地整治工程”。这项民生工程经过自治区和来宾市几届班子的努力,于2010年7月和11月分别开工建设。截至今年年底,两大工程的一期工程均已完成,增加了土地效益的同时,加快了土地流转,盘活了土地资源,桂中大地多年的治旱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得益于治旱工程以及桑蚕、甘蔗等产业开发,来宾市农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去年,农村人均纯收入5382元,高于全区水平。而2002年才1769元,年均增长13.2%。
“既要做建新城的‘拓荒牛\’,又要做服务群众的‘孺子牛\’!”市长杨和荣说,新建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差,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因此,除了规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外,来宾连续多年每年拿出100亩土地近亿元拍卖款,作为“民生基金”投入当年最急迫的民生工程。
一件件看得见的实事,在桂中大地化作一幅幅温馨图景:灯光篮球场、文艺舞台、综合服务中心、乡村少年宫等已经覆盖全市724个行政村;连续3年来在每个行政村完成1-2公里的水利渠道硬化,已完成8000公里;针对医疗、教育等群众关心的薄弱环节,掀起了一波波建设热潮,新的市人民医院、来宾高中、教育园区、农民体育馆等公益设施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贝为超通讯员/王秋霞)2012年年底,我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迎来重要节点——南宁港中心城港区牛湾作业区一期工程11个新建泊位水工完工,新增港口吞吐能力403万吨。至此,我区全年...
来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