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坤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来宾这个年龄不足11周岁的城市,更倍感压力。以电力、冶炼等为支柱的传统产业,均属于“高排放、高能耗”产业,那么,年轻的来宾市如何“调结构、转方式”,抗击下行压力,实现科学发展?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来宾市委书记李志刚。
1
“四大会战”调结构 紧抓机遇壮工业
记者:目前,来宾的电力、制糖、冶炼三大传统产业均受价格及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而陷入被动甚至亏损境地,新兴产业的比重还没有占据优势,那么来宾市该如何抗击经济下行压力?
李志刚:来宾是年轻的工业城市,传统产业可以说是“白”与“黑”。“白”就是白糖、铝、造纸,“黑”就是煤、冶炼。制糖、冶炼、电力能源等传统产业,均属高耗能、高污染、总量小、技术较落后的产业,国际国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我们的传统产业就受到很大损失。
今年,市委、市政府分析了工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实施工业发展“四大会战”,即新兴产业发展大会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会战、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大会战和工业项目建设大会战,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实施工业发展“四大会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工业发展“四大会战”,来宾市的项目建设取得良好成绩,除工业园区配套和既定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外,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已经成效初显,糖业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循环产业链,今年“丹宝利”二期投产、华美纸业二期投产,说明“甘蔗-制糖-糖蜜-酵母-有机肥”和“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等糖业循环链更趋完善,而“休闲食品产业规划”的出台及冰糖、糖果等企业的落户则预示着蔗糖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广西铁合金投资50亿元的升级改造项目、集中供热项目等则预示着电力和冶炼行业的循环产业链条亦逐步完善,并将在未来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此外,今年招商引资的项目中,工业项目占70%以上,这为新十年来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果说来宾前十年是建设的十年,那么后十年是发展的十年,发展就要打好基础,要做“谋当前、利长远”的工作。今年,来宾市对市本级的3个工业园区重新做了调整,对园区的功能定位、招商引资、企业的类型进行了重新布局,取得了初步成绩。下一步,我们要按照“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四大会战”,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努力开创来宾工业发展新的春天。
记者:来宾虽然地处桂中,交通便利,区域优势良好,但10年来,面临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机遇并不多,如今,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来宾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李志刚:这一机遇让我们看到了来宾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广西“双核”驱动战略的加快实施,特别是西江经济带的发展,为促进来宾市沿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我们正在加紧谋划整个西江经济带在来宾市两个流域的发展,通过航运、水运带动工业园区建设、码头建设,从而加快推进商贸物流业发展。过境来宾的几大水陆交通网络即将竣工,将会大幅提升我市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来宾完全有可能以“初生牛犊”的勇气挺起工业发展的脊梁,发挥后发优势,争先进位,增加在广西工业发展格局中的底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已经市政府审议通过的《来宾市西江经济带产业规划》规划“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累计3200多亿元的项目将落户西江经济带来宾段。
2
打好“生态文明牌” 做现代农业“标兵”
记者:来宾市作为后发展地区,一方面要发展工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方面要保护生态走科学发展路,来宾市将如何协调好这两个方面,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李志刚:建市以来,来宾市一直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更让我们坚定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决心。来宾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来宾市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金秀是广西最大的水源林保护区和保留完全的天然林区,同时也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象州、武宣、忻城也是绿色家园,植被覆盖率均超过80%以上。我们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非常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金秀、忻城实行差别考核,不考核其工业GDP指标、考核其“绿色GDP”。今后,我们还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找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的生态发展之路。
另外,“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园林城市”是我们的目标。经过10年的发展,来宾的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都取得了巨大变化,我们要继续按照“生态保底、基础设施保底”的要求,完善提升“桂中水城”,让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
记者:自治区给来宾的定位是“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标兵”,来宾市应该如何落实这一定位?
李志刚:来宾市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就是“一根甘蔗”,以蔗糖产业为主。来宾作为全国第二大产糖基地,这几年,甘蔗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制糖业从单一的制糖延伸发展成为糖、浆纸、酵母及其抽提物、酒精、生物肥、热电联产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形成了多条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一根蔗”吃干榨尽,但如何应对市场对蔗糖产业的影响,让来宾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必须抓住“桂中治旱”和“土地整治”两大农业工程建设机遇,推动来宾农业实现现代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两大农业工程对改善来宾市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将彻底改变桂中地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下一步,我们要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这两大农业工程的建设成果,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发展特色种植,围绕“稳粮、保蔗、增蚕”的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步伐。下一步,我们要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上下功夫,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此外,我们还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通过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扶贫模式,使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
3
城市管理提水平 改善民生不止步
记者:来宾市城区经过近几年的大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下一步来宾市如何进一步抓好城市建设?
李志刚: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主要领导视察来宾时的讲话精神,把“大兴产业,完善提升,聚集人气,控制规模”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方针,开展为期3年的城市经营管理年活动,将城市工作重点从规划建设为主,逐步转向规划建设和经验管理并重,进一步做好城区的规划、改造、建设和提升工作,同时坚持中心城区带动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们结合“柳来河一体化”规划和绕城高速建设,对来宾市城区规划进行了局部调整。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推进了城区40条道路的续建和33条城区道路的新建工作,28公里环城线基本建成通车,教育园区、各级学校、金龟岛、博物馆、旧城改造等市民关注的重大续建项目稳步推进。启动了城市园林生态景观的新一轮改造提升工程,今年重点抓好“两纵两横”城市主干道的绿化提升工程。“桂中水城”的续建,是来宾市的一大工作重点。今年完成投资5.2亿元,完工渠道30公里,投资4.6亿元的翠屏水坊商业步行街建成。继续坚持起高楼,新建成高层建筑25栋,总量达205栋,在建40多栋。统筹推进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卫生城市等“七城联创”工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如期创建成功,其他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开展了集中整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整顿马路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长期存在的马路市场得到了清理整顿。
记者: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来宾市的财力较弱,这种状况下,来宾市如何克服困难改善民生?
李志刚:近年来,来宾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民生工作,把民生工程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首位来抓。抓民生工作过程中,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充分调研群众意见,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工作开始做起。一旦确定了民生项目,我们将整合各方面资金去落实。
比如,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交上了满意答卷。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来宾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市、县、乡、村、屯全覆盖,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下了很大力气,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自掏腰包10多亿元,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整合各方资源,统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谋当前、利长远”的大事,当前这项工作正在延伸和拓展,使农村文化活动在公共文化宣传等方面不断延伸、拓展,真正使基层的群众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来宾的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再比如,来宾市的“一村一警”警民共建保平安工作已经在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各地均探索出了成功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基层组织在发挥服务基层、服务发展、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农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和谐稳定是最大的民生,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民生。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为来宾在新十年实现腾飞打好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蒋予昕通讯员/郝晋薇)记者2月7日从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获悉,春节假日期间,全区道路安全畅通,没有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没有发生长时间、长距离交通拥堵。按照公安部和自...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