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韩玉平 文/图
盛夏时节,我们一行人到来宾市兴宾区五山乡联兴村委古村探访。车子转入一个山坳,一大片葡萄园跃入眼帘。
谁会想到,种满玉米、甘蔗的山地中会出现如此大片的葡萄!
多年前,作为水库移民的古村人搬迁到此地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种惯了庄稼的村民也没想到,他们会在此种起葡萄、建起楼房,安居乐业,日子过成今天这般光景。
谈及这一切的变化,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陆宝兰。
陆宝兰原籍古村,今年76岁,196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工作,退休前担任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是水稻种植研究高级农艺师,曾被国家委派到非洲加蓬共和国援助农业生产8年。2000年退休后,回到家乡,发挥余热,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帮助村民发展生产,带领村民种葡萄奔小康。在村民眼中,他不是村长,却胜似村长,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好带头人。2012年,陆宝兰被评为自治区助人为乐模范。
1 龙眼带来甜头
古村是来宾市三利水库移民村,曾经历三次搬迁:1957年冬因建设三利水库,从五山乡搬迁到小平阳乡,后来跟当地村民发生土地纠纷迁回原址,1960年三利水库加高加大溢洪道,村里土地被全部淹没,于是又搬到现在的地方,盖起简易房子,开荒造地,基本定居下来。
经过三次搬迁,耗尽人力财力,古村一穷二白,是当时五山乡最有名的贫困村。
当年,陆宝兰回乡探亲,村里的贫穷落后的状况令他落泪——村里人穷得连生产用的锄头都买不起,零零星星种点水稻玉米也只是勉强够吃。于是他为村里每个劳动力买了生产工具,动员他们造林种竹子。
作为移民的后代,陆宝兰深知家乡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人行千里,家乡那片土地始终牵挂在心。
退休后,陆宝兰没有留恋城里的生活,2002年,毅然偕妻子回到古村,建了房子定居下来。
在外几十年,家乡风貌依旧,耕作方式沿袭未变,贫困状况一如既往。
看着一成不变的家乡,陆宝兰迫切想帮乡亲早日脱贫致富。当时龙眼卖到十五六元一公斤,很得价,他便提出让村民种龙眼树。
祖辈居住在小山村的乡民,不愿改变种植习惯,也担心种出的龙眼卖不出去,不愿意接受陆宝兰的建议。
他走家串户,苦口婆心地向村民宣讲政策,解释种龙眼的好处,不过收效甚微。
“光说不行,我得先种出来给大家看。”陆宝兰拿出自己2万多元退休金,从马山购回可种40多亩的优良龙眼果苗和化肥,自己种了6亩,余下免费分给了愿意种植的农户种下去。
经过陆老精心培育和耐心指导,第一批种下的龙眼树喜获丰收,产果第一年就收获3万多公斤,让种果户尝到了甜头。没有种果的农户这下心里痒痒的,都主动跑到陆老家要求种龙眼。于是陆宝兰再次为乡亲们购回了可种280多亩的龙眼苗。至2005年,全村种下龙眼320多亩,人均2.5亩,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近4000元。
2 葡萄滋味更甜
受气候影响,加上多年种植,品种老化,龙眼的收成逐渐变得不稳定,这时候陆宝兰又思考为乡亲们寻找新的创收门路。
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和深思熟虑,他决定引种葡萄。这是个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而且古村种葡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沙质土壤富硒,种出的葡萄甜度高,色泽好,村子靠近水库,容易引水灌溉。
他和4户村民先试种了4亩美国提子、3亩巨峰葡萄。试种成功有了收益后,2010年,陆宝兰再向村民们提出挖掉老化的龙眼,改种葡萄。
有陆老他们试种成功在前,这次村民不再犹豫,纷纷响应,拿出国家补助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挖掉80多亩龙眼树,种下73亩巨峰双季葡萄。陆老又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2万多元,买来葡萄苗和农药、化肥,无偿提供给村民。
种植葡萄是个技术活,要求更高、工夫更细。起初两年,为
让村民掌握种植葡萄技术,陆宝兰充分运用自己的人脉,联系以前的老同事和老朋友,把村民带到广西农科院、桂林、平果等地去参观学习,每次都是全村男男女女坐满一辆大客车。
陆宝兰白天在地里手把手教村民葡萄栽培技术,晚上还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举办培训班,传授种植知识。
有陆宝兰坐镇,村民心里有底气,更加放心大胆种植。葡萄有什么病,怎样防治,施什么肥,什么时候套袋,葡萄用什么纸箱包装,全由陆宝兰定夺。
有付出自然有回报,第二年,葡萄挂果,亩产1000-1500公斤,每亩产值6000-8000元,比先前种植龙眼收入翻了一番。
现在的古村,人人会种葡萄。村里72岁的老人陆保价,孩子不在身边,一个人种了4亩葡萄,去年收入2.4万元,今年预计收入超过3万元。陆宝兰叫他不要种太多,让自己太劳累,他说种葡萄上了瘾,不种心里空落落,等挣够10万元,他再“收手”。
“我们这里的葡萄是绿色食品,果大、色好、味甜。”陆宝兰说,古村的葡萄名声在外,供不应求,每到葡萄成熟季节,都引得十里八乡的人来村里采摘葡萄,村里人也非常好客,总是让客人吃饱了再买。
古村人葡萄越种越多,收入像滚雪球一样往上涨。到今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00亩,已有136亩挂果。如今,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村里原来到外打工的人也回乡种葡萄了,许多人靠种葡萄盖起了楼房,开上了小车。
陆宝兰带头捐款5000元,和村民一起筹资30万元,兴建了一栋占地300平方米的2层村文化娱乐中心。去年以来,兴宾区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共投资77万元帮村里进行新农村建设,实施旧房改造,建排水沟和垃圾池,硬化入村道路,古村村民的生活正大步向小康迈进。
3 后头日子更好
陆宝兰的生活已经形成规律,每天早上6时起床,到楼顶锻炼,早餐后便到葡萄园看葡萄,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如果天气好,他还会多去几趟,每天雷打不动。他不仅看自己种的葡萄,还看村民的,看看葡萄有什么变化,有没有病虫害,发现问题就告诉村民,让村民及早防治。
今年的葡萄马上就要收获了,陆宝兰更是一刻不放松。他预计今年葡萄产量和去年持平。但今年天气不好,阴雨天太多,影响了葡萄的产量,柳江、象州的葡萄挂果很少,村里的葡萄能有这个产量,已经很满意了。他还说,在南方种葡萄,最大的难题就是雨多,经雨打过的葡萄易得虫害,产量低,最好的解决的办法是避雨栽培。
陆宝兰不断试验,不断寻找葡萄增产增收的办法。为应对天气不利因素,目前,陆宝兰正在试验葡萄大棚种植,避雨防虫,效果非常好,他准备在全村大面积推广。如今,乡亲们在他的带领下,逐步实施避雨和滴灌栽培技术,以进一步提高葡萄产量和质量。
来宾市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也非常支持古村的葡萄大棚种植,正在积极向自治区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申报列入移民增收项目,准备加大对古村的扶持力度,增加扶持资金,让古村300亩葡萄全建起大棚。
“现在我们村群众对葡萄大棚种植积极性很高,已经集资了50万元,尚有122.5万元的资金缺口。如果得到移民局的支持,项目实施起来的话,那不得了!”陆宝兰对这个项目充满期盼,他说,葡萄避雨栽培后,可稳保产两季,亩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000-1500公斤,亩产值就能达到1万元,每亩起码多增收4000元,古村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新闻推荐
让江河流金 让流域富民 ——广西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综述
本报记者陈健民本报通讯员何永芳谢殿武7月16日真是个好日子,国务院公开发布,原则同意《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消息传来,千里西江欢欣鼓舞。广西又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欣喜之中,人们饮水思源,无...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