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品茗读印谱,安然自在几把刻刀,一方印石,让廖文清痴迷了30多年金与石的冲撞,乐在其中廖文清书法作品放下便是抱赤心万山入云登高见山水宁少许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附边款)
“印”象廖文清:
廖文清同事吴姐的《隅斋印象》文中是如此描述他的:隅斋(廖的别号)长脸大眼,五官轮廓分明,加上喜留长发,常有人说他像央视主持人李咏……狡黠中又透出几分朴拙和天真,极具亲和力,因而隅斋的朋友遍天下,无论是初识还是故交,都觉得他有意趣,够朋友、是兄弟。最近,记者专程登门拜访了这位篆刻达人,感受他对金石艺术的痴爱。
今报记者韦巍 文/图
古人说,大隐隐于市。但凡有点风格的艺术家,都会把自己的住所或工作室弄得情趣十足,求一方心灵的宁静。廖文清的“隅斋”就被他弄得别具一格,充满艺术气息,而自己就像隐士一般,工作之余,抛开尘世的喧嚣,隐逸在斗室中,或习书刻字,或品茗会友,或无所事事。
盛夏的清晨,以品茶的名义来到廖文清的“隅斋”。客厅不算大,但是充满雅趣。挨着阳台的位置安放了一张略显简朴的茶桌,阳台上几枝修竹,两盆碗莲,颇富禅意;木条铺就的地板上,生机勃勃的绿萝四处横行。一盏茶、一本印谱,廖文清就这么沉浸在清净世界中,品茗读书,悠然自得。
偶有所悟的时候,他会放下手中的茶具,转到书房的画桌旁,拿起刻刀,“笃笃笃”地开始制印。狭小的书房显得有点逼仄,浓浓的金石之味充斥其间,正如古人所说的“雅室何须大”,对于廖文清来说,只要有一张台、一把刀、一方印足矣。
廖文清痴迷篆刻30余年,至今痴情不改。当初是那古朴质感的线条吸引了他,而今,那份金石情结,早已深深镌刻在了他的内心深处,不可磨灭。
“篆刻之美,在于它书法与刀法的结合,金与石的冲撞,于方寸之间现万千气象。”廖文清的金石艺术是以书法为基石的,其篆刻作品融合了篆书艺术的中庸醇和,既有古朴严谨的章法之美,又不失潇洒率性的狂士之风,正如书法家罗方龙对他的评述:“古朴到一副破败相,老辣到一副糊涂相,潇洒到一副疯狂相。”
十多年前,廖文清就与本地几位热爱书法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柳州最早的民间书法团体——荔子林,闲暇时常啸聚饮酒、吟诗写字,颇具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风。这段经历,让他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篆刻也别具一格,而早年玩摄影、玩音乐的沉淀也在无形中为其濡染。
一方“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边款:为吾深爱之摇滚曲之一)闲章,可见廖文清的心性与情怀,在他看来,艺术不应该拘泥于古,创作题材要顺应时代而变,与时俱进,各种门类艺术也要相互融合、借鉴才会有新意,因此才有了这方向摇滚音乐人崔健致敬的另类之作,古老的篆刻艺术与现代摇滚乐的“互动”彰显出某种趣味。
正是这种基于传统的突破与创新,让廖文清这些年在艺术园地里收获颇丰,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区内外书法篆刻展览并获奖,去年还获得了广西艺术作品展篆刻优秀奖。
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廖文清心性散淡,他没有成名成家的打算,也没有结集出版的计划,兴致来了就刻几方小印,写几笔小字;偶有佳作,便与友人品茗品酒,亦歌亦狂,追求人生潇洒不羁之快意,不问人间柴米油盐事。
艺术小档案
廖文清,字自鉴,别署隅斋、藕堂等,1966年生于广西鹿寨。现为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来宾书画院编辑委员会主任,柳州书法院篆书篆刻委员会主任,荔子林成员,柳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方龙书法专业委员会主任。作品曾多次参加区内外书法篆刻展览。获2013广西艺术作品展篆刻优秀奖(政府最高奖)等。
新闻推荐
在来宾民警的倾情帮助下——18岁小伙 找到 15年未见的生母
今报记者黄必成 通讯员张慧浙江小伙张凯今年18岁,他从三岁开始,母亲就外出未归,他做梦都想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今年夏天,张凯高中毕业之际,来...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