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彬彬 本报通讯员 刘卫彬 唐佐军
9月初,兴宾区平阳镇弄表村山头上,一棵石榴树迎来了几位“老朋友”,它知道,是兴宾区几位驻农村指导员又相约来故地扶贫了,秋风中,它婆娑摇曳着红彤彤的果实,端详着这群熟悉的身影:他们表情为何如此凝重?队伍里怎么少了一人?哦,那个叫“石榴”的女子没有来——它不知道,“石榴”永远不会再来了。
她,刘榴,来宾市兴宾区教育局副局长,熟悉的朋友都昵称她“石榴”,从一名小学教师,到校长,再到一名教育管理者,29年里她倾心基层基础教育,先后荣膺自治区优秀教师、“两基”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优秀专家。
今年6月11日,带病工作的刘榴,在岗位上停止了跳动46年的心脏。
一
“我们选择教育作为职业的时候,就选择了奉献和劳累,也选择了高尚和快乐……”这是刘榴在她的文章《大爱深情》中的话语。
“石榴”曾经说过,她的心愿就是让学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还在乡镇小学任教时,她连续担任了13年班主任。多年来,只要班上的学生辍学,她必登门拜访,苦口婆心劝说家长,家长们不同意她就“三顾茅庐”。用她的话说:“那些年,喝过百家水,饮过百家茶。”
2007年,兴宾区吹响“两基”攻坚冲锋号,从基层教师成长起来的“石榴”最清楚一张宿舍床、一本课外书,对农村娃娃们意味着什么。那一年,刘榴每天工作16个小时,没有节假日,白天下乡、下校、下村,晚上加班整理、撰写各种材料。由于工作量大,刘榴发了两次高烧,但却从未请过半天假。如今,当同事们整理刘榴遗物时发现,经她整理的34本厚厚的“两基”材料详实、精确,没有任何差错。
“橡皮糖”,这是一些领导对刘榴的另一昵称。为了贫困失学的孩子、为了山村小学建设,刘榴经常“缠”着领导,要政策、要资金。一次,为了一位贫困大学生能够得到资助,她在市教育局会议室门外整整守了3个小时,几位领导一散会,她硬是将材料塞到他们手中,直到大家为贫困学子自强不息所打动,频频点头时,刘榴才满意地给领导“让路”。
二
2009年,刘榴被选派为驻弄表村新农村工作队指导员,从此与这个小山村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驻村工作队到古焕屯走访,刘榴问村民:“大家缺啥?”一位年轻人脱口而出:“文化。”村主任罗伟红捧着几十户村民筹来的3万元,请求说:“刘队长(驻村工作队),你看能不能再支援支援,群众出工出力,给屯里建个球场、戏台,春节孩子们回来就有活动场地了。”刘榴眼眶湿润了:“资金缺口我们想办法,今天就干起来。”当天,村里留守大爷、大娘全来了,与工作队一起平整土地。一位大娘给刘榴递上几个石榴:“村里没什么好东西,这是村头树上刚刚摘的,请你尝尝。”
在《驻村日记》里刘榴这样写道:“两个月后,球场建好了,罗主任爱人半夜三点起来做豆腐,乡亲们把下蛋的鸡宰了炖了一锅汤。大家吃着农家菜,聊着家常,在交流中建立一种友谊、一种尊重、一种对生活的共同热爱。”
三
“石榴”走那一天,是高考结束的第三天。高考结束当天,刚刚经历“人生大考”的儿子小韦,回到家中,拥抱着面容消瘦的母亲:“妈妈放心,无论成绩如何,我会好好的。”刘榴把儿子抱得更紧了:“孩子,妈妈爱你。”让刘榴没想到的是,这是她最后一次抱紧自己的爱子。小韦说:“妈妈的这一声爱,萦绕在耳际,永远挥之不去。”
其实自从2011年刘榴做完癌细胞切除手术后,一直带病上岗。同在教育局工作的丈夫老韦心疼她:“差不多就行了,好好休息,身体要紧。”可刘榴从未听进去,那一年是全市乡村少年宫建设年,兴宾区任务最重,刘榴常年吃住在乡镇,督促着20多所少年宫建设;那一年,曾为老师的她没有给自己的儿子补过一次课,没有给丈夫做过一次饭。
《让爱的甘露滋润孩子的心灵》,这是刘榴曾经做过的报告,她的爱没有留在家里,而是洒向了大地。
新闻推荐
开发性金融助力广西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今年以来,国开行广西分行,围绕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措施及总行工作部署,不断加大对广西高速公路、铁路、棚户区、城市基础设施等重...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