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妮赴西乡塘区坛洛中学开展“烛光行动”。(民盟南宁市委会供图)
本报记者 莫棋惠
她是一名数学教师,曾获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广西特级教师、广西第七批优秀专家、广西首批“八桂”名师、广西园丁工程导师等荣誉称号。记者走近她后发现,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也是一名优秀的民盟成员。她爱岗敬业,愿化一片春泥滋润学生成长;她乐于奉献,甘当一缕烛光点亮农村教育。她,就是南宁市十四中退休教师、民盟盟员刘春妮。在三尺讲台上,她宛如一朵铿锵玫瑰,开得如此绚丽夺目。
“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
好人好事奖、全勤奖、篮球之星奖、阅读奖、进步之星奖……每当期末来临的时候,刘春妮班上的学生人人都能领到奖状。
“让每个孩子获奖,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一次成功的体验,通过激励让他对人生和未来满怀希望与憧憬,认识到原来自己也很优秀。” 在刘春妮眼中,没有“掌上明珠”般的高才生,更没有“剩饭”式的差生,“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他们的优秀体现的不是同一个方面。”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刘春妮坚持严慈相济,更注重他们精神品格的培养,引导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表率。一名班干,初一时参加南宁市初三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各科成绩均为年级之首,可是对班上的文体活动,他却不够热心。刘春妮多次找他谈心,以中外伟人的优秀品德启发、教育他。这种朋友式的交流,加上严格的要求,使他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劳动,并学会了关心他人,在同学中的威信也逐步提高。有一名同学家住得较远,学习一度受到影响,他征得家长同意后,假期里叫这名同学到家中吃住,一起学习,帮助同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名男生被评为南宁市十佳中学生。
对于问题学生,刘春妮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并努力疏导,热心帮助,激发他们争取进步的信心和力量。一名女生的父母离异,母亲在外地成了家,父亲两次婚变。她在与刘春妮的《对话本》中写道:“我恨我爸爸,我不想回家。”这名女生无心向学,经常去网吧,有时半夜都不回家,甚至在春节不辞而别与网友会面。了解到真相后,刘春妮多次主动与她父母联系、谈话,在她生日时,专门为她订制蛋糕,叫同学们陪她过生日;当她父亲不在家时,请她来家里吃饭,辅导她学习,家委会的家长也把她接到家里照顾。在大家热情的关爱下,她的性格渐渐开朗起来,对学习和生活有了新的追求,各方面也都有了长足进步。她给刘春妮写信说:“每次我放弃自己,是您给我自信的力量,我孤单的时候,您总是微笑着鼓励我,让我感到温暖。”
“让孩子们在我这个班级是快乐的”
“作为班主任,我希望孩子们在我这个班级是快乐的,哪怕达不到很快乐,也至少让孩子们对班级有感情,有认同感。如果孩子们进到教室的第一天就感觉壁垒森严,气氛紧张,那孩子们的学习将是不愉快的。”
如何营造 “快乐”的班级氛围?刘春妮向记者展示了她的三件“法宝”。
“家长”是刘春妮的第一件法宝。每当拿到新一届学生名单时,刘春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拨通每一名家长的电话。“孩子是跟爷爷奶奶住,还是跟爸妈住?”“家里平时谁做早餐?”“家庭经济状况怎样?”“孩子身体好不好?”这些看似家长里短的闲聊,却是刘春妮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重要“情报”。“通过与家长谈话,了解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以及孩子的成长背景,摸出孩子的性格,以便找到适应他的教育方式。”刘春妮说。
《对话本》是刘春妮的第二件“法宝”。“最近家里闹矛盾了”“老师上课点名说我讲话是冤枉我了”“老师这件事情你处理得不公平”……在每个孩子的《对话本》里,都写下了他们想对刘春妮说的任何心里话。每周交一次,每一篇刘春妮都会认真批注。因而孩子们也给它取了一个更为贴切名字——“心泉对话本”。有了《对话本》, 刘春妮和学生们的心走得更近了。
“主题活动”是刘春妮的第三件“法宝”。“我当班主任比较成功的一点就是,我的教育更多的不是花在说教上而是花在活动上”换言之,刘春妮正是在活动中达到了“说教”的目的。
“每个月肯定有一次集体活动,每个学期肯定带孩子们出去一次”。为此,刘春妮设计了“托起明天的太阳”“雏鹰展翅”大型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们下过农村、去过工厂、进过企业,甚至远到崇左,让学生与当地贫困学生建立“一帮一”的对子;学物理知识时,她还先后带领学生到大化银滩看水力发电、到来宾合山看火力发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结合学雷锋活动,创办了十四中“模拟家庭”活动,与孤寡老人结成模拟家庭,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举行奔向新世纪畅想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如国庆节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开展《黄河颂》交响乐欣赏讨论班会……这些虽然花去刘春妮许多休息时间,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退休了,支教去”
桑榆未晚,为霞满天。已经于去年退休的刘春妮并没有结束这份她热爱的教育事业。而是成为“常青义教”队伍中的一员,与市里的优秀退休教师一起下乡支教,帮助农村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城里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实作为民盟的盟员,早在退休前,刘春妮的农村支教行动就在“烛光行动”中开启了。她常常带领年轻教师积极参加民盟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吸纳邕宁区那楼中学的老师为她的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和课题组成员,跟他们结对子,送教下乡。
“想起自己的支教生活,尽管看起来显得有些平淡,但是它让我受益匪浅,更使我对支教产生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它将是我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任何时候、任何所得都无法与之并论的财富。”刘春妮很自豪地告诉记者,退休后,她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支教活动,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新闻推荐
“红豆十大”颁奖晚会的开场舞。云亦云摄本报讯(记者云亦云)“让我们打开画遍壮乡每一处山水的红豆年会地图,感受那欢快跳动的青春年华!”充满激情的开场白,揭开了由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