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杰庆在修剪百香果的枝叶。(易舟芹摄)
石登武在给鱼儿投食。(洪星桦摄)
梁承日正在拴紧牛绳。(张庆杰摄)
背起行囊回家。(资料图片)
挥泪告别。(资料图片)
温进加(左)向客户介绍产品。(易舟芹摄)编者按:部队是一口煅钢炼铁的大熔炉,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在这里炼就了军人铁一般的坚强意志。不论是在绿色军营,还是投身社会建设的大潮,军人都以他们在部队历练出来的意志和胆识铺就了不平凡的路。本期,让我们随着记者手中的笔和镜头,一起走近退伍军人,倾听和分享他们在创业路上的故事。
韦杰庆:
勇于创业结硕果
本报记者 易舟芹
今年41岁的韦杰庆是港北区大圩镇乐堂村人,退伍后的他凭借一个军人的果敢和坚毅开启了创业梦想,续写着不一样的奋斗人生。
7月29日,记者来到韦杰庆的百香果园里,只见他正在果园里除草,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背,却浑然不觉。在他的身后,不少百香果藤上挂着红色、青色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诱人的清香。
“部队是另一所大学,它让我得到锻炼,懂得坚持,学会感恩。”1992年,18岁的韦杰庆离开家乡到崇左和桂林参军,每天除了严格的训练,业余时间,他几乎都用在学习上。退伍后,他在桂林开了一家汽车配件厂,因经济形势不好,生意没做成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桂林看见战友种植百香果。凭着对生意的敏锐,他认为百香果很有市场。
经过反复考察市场,韦杰庆决定回家乡承包土地种植百香果。尽管期间他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他认为,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应该为村民们树立创业榜样。2014年9月,他开始整地、栽苗、除草、搭架……如今,15亩田地都结满累累硕果。他一边在果树下养鸡,一边套种穿心莲。不少村民看到韦杰庆的成功,都会询问如何种植百香果的问题,他都会耐心地进行解答。
据韦杰庆介绍,种植百香果可一次投入多年收获,种一年管八年,而且果树质量不变,产量不减,不到一年即有一定的产量和收入。而他种植的百香果,果实销售有保障,价格随行就市,还有最低的保护限价,挂果还会逐年增长,收入可观。
“我对种植百香果很有信心,准备在今年扩种到50亩。”韦杰庆笑着说,一支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不能光想着自己过好日子,也得把群众带动起来一起发家致富。在他的眼里,只要勇攀登,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石登武:
敢冲敢拼 说干就干
本报见习记者 黎星豪 谭彩珍 通讯员 张顺勇
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港北区庆丰镇罗碑村石登武说,军人就是要敢冲敢拼,说干就干。
今年30岁出头的石登武是一名退伍军人,2002年入伍,在部队从事有线通信兵工作。2007年退伍后,在贵港市公安部门工作。工作多年,石登武始终怀揣着一股激情,想要挑战一下自己,自主创业。2014年,他义无反顾地辞去了从事7年多的工作,决定在家乡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说干就干。石登武的第一个目标瞄准了水产养殖。原来,他一直留意到,罗碑村里零零散散地分布着100亩左右的池塘。这些年来,这些池塘因为没人管理,一直荒废着,殊为可惜,他希望变废为宝,给村里的面貌带来新气息,也希望通过努力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
万事开头难。石登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如何育苗、喂料、预防疾病等相关工作一窍不通,养殖过程中曾出现过鱼苗大批死亡的鱼病事故,这成了石登武创业路上的第一道坎。于是,他从村文化室借来了水产养殖的相关书籍,平时经常借助互联网学习,还经常跟从事水产养殖的老战友交流养殖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他逐步掌握了水产养殖技术,如今鱼儿死亡的情况已得到控制。
养殖技术刚刚入门,石登武创业路上的第二道坎便是资金问题。至目前,他已累计投入17多万元,其中大部分是从战友、亲戚那里东拼西凑借来的。对于农民出身的石登武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且上有老下有小,经济方面捉襟见肘。村委的大力支持,缓解了他资金上的压力。现在,他的养殖基地里养有草鱼、鲤鱼、鲢鱼等,初具规模。同时,他还通过网箱养殖了上千斤的虾类、水蛇和鸭子。
在石登武的养殖场,记者看到,网箱整体排列,增氧机不断为鱼儿提供氧气。投喂时间到了,石登武将饲料一把甩上肩头,准时去给鱼儿喂食,大大小小的鱼儿纷纷前来抢食,上下翻腾,拨动水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不禁对石登武的创业之路充满了美好遐想。
梁承日:
创业开辟人生新天地
本报见习记者谢美辰 实习生 韦美妃
7月30日,记者走进港南区东津镇雷村,了解一名退伍军人回乡创业的故事。
梁承日,1981年出生于港南区东津镇雷村,2000年参军入伍,2012年12月告别军营生活,回到家乡自主创业。他先后养鹅、养牛、养猪和养鱼,并承包土地种植水稻和沙糖桔。不管是养殖业还是种植业,现在的他都成了行家里手,应付自如。
2013年,梁承日把目光投向水稻种植,在村里承包了70亩水田种植水稻。“从小就和水稻打交道,对水稻有深厚的感情,今年的收成不错,平均亩产一千斤以上。”谈到今年上半年水稻的收成,梁承日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为进一步体现自身价值,他去了解牛、猪的市场,并在2014年4月开始养牛,养猪。至目前,他投入了30多万元办起了一个养殖场,现在的规模为养牛19头养猪70多头。因为技术,经验各方面的欠缺,所以他就边养边摸索,一有空就和有经验的人交流,相互学习。平常在家也会翻看养种殖业的相关书籍,借鉴成功案例,运用于实践。梁承日介绍,不同的季节,牛也需要讲究。例如,春季气候潮湿,蚊子多,就需要做好驱蚊工作,并给牛喂食干料、玉米粉,这样就不容易拉肚子;夏季天气炎热,牛棚需要通风透气;秋季气候适宜,但秋末牛容易缺水,需要补充维生素;冬季气候寒冷,青饲料短缺,需填补干稻草、玉米粉等。
除了养牛、养猪,梁承日还在池塘里养鱼。此外,今年年初,他还买回了沙糖桔苗,占地面积60亩。“回来创业一来是思乡,二来是体现自身价值。”梁承日一边笑,一边热情的邀请记者:“欢迎下次来摘沙糖桔。”
韦育新:
为群众谋福祉
本报见习记者 黄远会 实习生 吕玉萍
覃塘区大岭乡龙马村村委主任韦育新自1996年退伍回到家乡,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为村里的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赢得了村民的好评。
2005年12月,由于韦育新协调能力强、各方面表现突出,他被群众推选为龙马村村委会主任。担任村干部时,他主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促膝交谈,寻思摆脱村里贫困的出路。期间,也曾遭到群众的质疑,认为他太年轻了,缺乏农村工作管理经验,尤其在处理群众矛盾纠纷上会出很多岔子。韦育新排除外界的干扰,凭着在军营练就的坚强不屈、敢于拼搏的精神,俯下身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先后到乡政府、区相关部门单位奔走,找资金、争项目,马不停蹄。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干练和坚持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他的不辞劳苦也有了回报。任村干部十年来,他带领全村集资修路、兴修水利、危房改造、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颇有成效。据了解,十年来,他共向上级争取资金3000多万元。目前,全村道路硬化完成98%,村民出行条件大大改善。
韦育新说:“要让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必须结合实际。”据了解,龙马村有4个自然屯,21个村民小组,人口3736人,全村耕地面积499公顷,主要以种植水稻、甘蔗、养殖为主导。村内有扬翔、巨东等大型养殖企业,通过企业带动,全村共发展养殖户53户,年出栏生猪2万头、家禽25万羽。据悉,2014年,龙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35元。不仅如此,龙马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屯屯通水泥路,用上自来水,有灯光球场4个,文化活动中心2个。
“村里到处是水泥路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有了,生活越过越红火,这都是韦主任领导有方。”看到村里面貌焕然一新,今年80岁高龄的何大爷对韦育新的工作能力赞不绝口。
温进加:
胆识和勤奋很重要
本报记者 易舟芹
7月30日,在贵港市蓝天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温进加,他的言行举止干脆利索,处处透着军人的气质。
今年40岁的温进加出生在福建,1993年12月,怀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青春梦想,他选择了应征入伍,成为驻贵某部特种兵。4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还培养了他不怕吃苦、不服输的品质。
1998年,退伍后的温进加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贵港市蓝天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做推销员。两年的销售工作,让他积攒了不少人脉,业绩也不断提升。但是,就在这时,他所在的钢管公司要撤出贵港销售点,迁往南宁。
温进加不想放弃刚刚有点起色的业务,决定盘下店面继续做钢管生意。2000年3月,温进加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创业初期,由于资金缺乏的关系,他每隔一天就要上南宁拉一次货,往往当天凌晨3点出发,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才能回到贵港,一到铺面就和装卸工一起装卸钢材。之后,眯了一会眼睛,又披星戴月,骑着摩托车到三区两县的乡镇跑业务、拉订单,十分辛苦。在桂平、平南,刚开始时他和客户在语言沟通上有些困难,但是,凭着他的好学和对语言的敏感性,很快,他就能听懂本地方言,可以顺畅地和客户交流。他与身俱来的军人作风也使他很快赢得了客户信任,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温进嘉的努力,两年里他开了3个店,并在2009年成立贵港市蓝天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由最初的4个铺面发展到现在的56个铺面,现在他的客户已遍布梧州、玉林博白、陆川、柳州来宾等地,公司的钢材销量年年攀升。
胆识和勤奋是创业中重要的两个品质,温进加认为,是部队生活练就了他的胆略和勇气,成就了他今天的事业。
民生时评
他们,依然是最可爱的人
零 度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绿色军营、绿色军营教会我,唱得山摇地也动,唱得花开水欢乐……”当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高唱《一二三四》时,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一丝不苟的态度如在眼前。军人,以保家卫国为已任,多么自豪、多么骄傲。也因此,军营里的那一抹橄榄绿永远令人向往和憧憬。
然而,褪去军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要回归社会,过平凡人的生活。正如本版提及的退伍军人,石登武、温进加、韦育新也好,韦杰庆和梁承日也罢,他们曾经在军营里挥洒着青春和热情。退伍后,他们自主创业,自强不息。在军营里练就铁一般的毅力让他们的创业之路更富于挑战性。他们默默无闻,平凡却不平庸,任时光荏苒,他们各自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书写人生,演绎出别样的精彩。他们,依然是最可爱的人。
在部队,他们刻苦训练、稳扎稳打,为着同一个目标抢争排头兵,为了军人的荣誉从不轻言放弃。退伍后,在创业路上,他们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争当建设家乡的急先锋,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堪称楷模。但是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文中提到的温进加、梁承日、韦杰庆等,他们要么在经营上遇到了难题,要么在种植业上束手无策,要么在创业路上一再碰壁。古人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在困难面前,他们迎难而上,在创业路上屡败屡战,军人与身俱来的坚韧和果敢让他们咬紧牙关,终于拨开云雾见太阳。韦杰庆的百香园硕果累累、芬芳四溢,市场前景很被看好;韦育新一心装着乡亲,为群众谋福祉;梁承日如今成了种养业的行家里手……一滴露珠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只要肯攀登,就会看到最美的风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愿所有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在创业路上越走越宽,人生越来越精彩。
新闻推荐
...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