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 亮
在网上百度“礼让斑马线”,跳出了47.2万个相关结果。海量的信息告诉你,这一行动是全国性、持续性的事件。
这一行动的始发地是首都北京。2003年7月24日,80名京城出租车司机代表在街头宣誓:礼让斑马线。这一小小的倡议后来竟成燎原之势,烧遍全国各地。南宁市的行动尽管晚了10年,但自去年始的一年多时间里,也颇见成效,以公交车、出租车为主的驾车者礼让成风,收获路人诸多点赞。
行人的路权一定要维护,“礼让斑马线”不仅应该而且必须。然而,透过一些司机的怨言,我们亦应清醒:“礼让”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事必须去做。比如,“斑马线太多太密,刚起步就刹车”,这是牢骚,也是事实。以南宁市为例,去年《南国早报》记者调查发现,斑马线多的路段,1公里内竟达7条。最密集的,400米就有5条。在人流量较大的商区,斑马线上的行人“根本停不下来”。这就需要审视硬件上红绿灯配备,以及软件上行人对车的适当“礼让”,否则,单方“礼让”的车子要一直趴下去。
另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斑马线并非生命安全线。南宁市去年曾作统计,2013年初至2014年5月初,市内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有15起,死伤16人。在全国各地礼让成风的当下,“路人命殒斑马线”的事故还在不断上演,实在令人痛心。最近的11月2日,来宾市一名小学生就在斑马线上因交通事故停止了呼吸。
“礼让”之外何事最重?如果车辆行驶不畅、行人随时有生命不保之虞,各自的路权就无从谈起。对此,“人车分离”是最好的办法,这也早已成为共识,可是,就怕“识而不为”。我们做不到完全停用斑马线,但可以做到尽可能减少,办法是“上天入地”——架天桥、挖地道。
杭州城是个典范。几年前,该市结合“礼让斑马线”活动,大兴“上天入地”工程,让150条斑马线消失,车辆通行效率大大提升,一些路段车速提升60%以上。再看国外,斑马线的诞生地英国,近5年间已有超过1000条斑马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的红绿灯和行人灯控横行道。
车子买来就是为了通行快捷,过多的斑马线可以看作是对“有车族”路权的损害。为了车辆通行更顺畅,我们不断建设立交。但仅有车行立交远远不够,还必须多建人行立交,让车辆行人两便,又最大程度保证行人最可贵的生命安全。
当然,有了人行天桥和地道,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很多行人会嫌麻烦,放着天桥和地道不走,非要冒险横穿马路“走直径”。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软硬兼施”,软的就是多加宣传教育与引导,硬的则是设置不可逾越的护栏,辅以严厉的处罚。总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去做,这是城市管理者应尽且必尽之责。
新闻推荐
党建促企发展 企业反哺社会 ——兴宾区八一街道办创新非公党建小记
本报记者卢彬彬本报通讯员蒙海兰来宾一中两个贫困同学面临辍学,他带头捐款,并在公司成立助学爱心基金;河鑫社区党支部没有活动场地,他拉来3万多元的水泥,投工投劳帮建广场;每年节庆慰问活动,他主动参与...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