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大穿山景观。
封候岩石刻。
封侯岩洞内景观。文/图 杨旭乐
贵西北的大石山区,尤其是覃塘区樟木镇一带,是贵港市喀斯特峰丛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贵港市唯一的红水河水系分布区,属于红水河流域桂中旱区的范围,红水河一级支流——止马河就发源自樟木镇最北端的大旗村。止马河樟木段当地人称为“毒水”,止马河上游毒水往西北方向的元金村出境,进入来宾市境内继续向北流,最终注入红水河干流。
与漓江地区流淌着千折百曲的河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桂林喀斯特峰林景观不同,贵西北的喀斯特峰丛地区的地表缺少清溪与河流,这里是一个连着一个的锥状山体。樟木一带峰丛地区的降水大都通过岩石缝隙渗入地下并汇成大小不一的支流,因此地表下发育有暗河水系,塑造出复杂壮观的溶洞系统。
穿山景观
樟木镇全境均为石灰岩山区。穿越这一片广阔的红水河北壮语区,需要慢慢地行走,细细地品读。缓步间,吟诵古代文人的千古诗句,触摸历史的感动,踏访诗词中描绘的处处胜迹,回望这片大石山区激荡的风云岁月,你会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深厚与人民的勇武。
在樟木圩以北约5公里的川山村,有大小穿山这两处独特的山体穿洞景观,这是散落在乡野村落与石山岩穴间的文化遗粹。位于川山村口不远的大穿山,山体仿似一头大象在低头伸鼻汲水,故又称象鼻山、象鼻石,附近建有一座雷婆庙,庙内遗留有清同治年间的重修碑记。小穿山则位于川山村华堂屯,山体虽远比大穿山要高耸宽阔,但因其穿洞的空隙相对小一些,故称为“小穿山”。
穿山地貌,古称石梁、穿洞,在当代喀斯特专用术语中称作天生桥,是地下暗河通过对岩石的溶蚀,在地表塑造出奇异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樟木当地壮人将穿山称之为“岜穿”。岜,山也,意为穿了个口子的山。大小穿山所在的村庄原本叫穿山村,因穿字有破漏之意,不吉利,民国时改称川山村,取有水又有山之意。
小穿山的穿洞空隙虽不如大穿山那般宽敞,但山内却有一巨型洞窟,旧称马骝洞,主洞口约宽7米,高5米,洞内夏凉冬暖。洞中又有洞,共分三层。岩之上部有曲折幽暗的小径,据说能直通穿山顶。中层钟乳石林立,有直指穹隆的石笋,又有垂挂的石钟乳,遥相呼应,层次分明,仪态万方,让人目不暇接。
岩之上方,有一条清澈见底、蜿蜒曲折的溪水,横流于岩穴之间,四季不枯,缓缓而流,直通最底层的地下暗河。这条地下河将洞内的岩石冲刷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洞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雨季时地下河水浸泡的水位线。丰雨时节,这条地下暗流露出地面变成明河,形成一池碧绿潭水,构成了颇具规模的岩溶景观和地下水群景观,山、水、洞、潭、天浑然一体。
与其他旱洞相比,小穿山这一处水下溶洞体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物环境,潭中有鱼虾,穴里有蝙蝠,是许多未知微生物群的世居家园。要进入马骝洞深处,如果没有辅助光源,将寸步难行。这处水洞可谓是一个集科普探险、探古寻幽于一体的洞穴旅游胜地。
五山风云
马骝洞岩口石壁上刻有“封侯岩”三个苍劲大字,右侧留题为“万历壬子岁仲春吉旦象郡□邹勋题”,左侧留题为“三浙樊问德□”(浙江人樊问德时任贵县知县)。入洞岩口右侧崖壁还刻有明代五山守备邹勋(一作孟邹勋)撰写的序文及律诗。
“五山”是明清时代贵县区划的一个固定的传统地名,使用时间长达近六百年之久。明清的“贵县五山”,也称“五山里”,专指五个里:山西一里(今樟木镇)、山西二里(新中国成立初期划出,今属来宾市五山镇、小平阳镇)、山东里(今东龙镇)、山北里(今山北乡)、山南里(今蒙公乡大部)。明清两代设置五山巡检司,治所在今樟木镇堡上屯,现遗存有城隍庙。
五山各里划界的坐标原点位于今山北乡政府后背山——岜罗山(清民旧志称为把罗山、巴罗山),“罗”通“螺”,岜罗山即螺形的山群之意,当地人也称之为“韦字大山”,繁体的“韋”字,更能说明这片石峰群的纵横交错。
五山地处明清两代浔州府、柳州府、邕州府三大行政区交界处,是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边缘区域,加之五山属于“山深林密”的少数民族山区,因此“群贼窥伺”、“浸淫为患”。五山东边是龙山地区,即“北山里”,分上里(今龙山圩)、中里(今中里圩)、下里(今奇石圩)。五山与龙山历史上合称“两山”,为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之“右臂”。
两山地区因山势隔绝,是明清两代官民双方攻防最激烈的区域。明隆庆二年(1568年),时任广西布政使司左参议的张佳胤,分守左江道(驻浔州府)时偕部属来游南山寺,作《游贵县南岩记》摩崖,大部分文字都是“议略山峒事状”(商讨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提出了五条“经略山峒”的策略,其中第一条就是“其道在问罪两山之桀落”(即重点征剿龙山、五山两个地区)。
明末清初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五山之地,周数百里,界宾州、迁江、武宣、来宾间,山深林密,八寨余孽往往逋逃于此。万历中,浸淫为患。二十三年,讨平之。……谢村适当五山之中……应于谢村修建土城,增设官兵,倚为重地……龙山、五山之通衢也……四路置堡增戍,而谢村居中弹压,则五山宁谧矣。”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山匪乱引发规模空前的五山战事。经此役后,五山地区趋于平静,清代浙人汪森《粤西业载》记载:“贵县五山……其山崇而袤,为八寨逋逃渊薮,潜议雕剿……副使杨寅秋等以计破之,余党相率请降,穷山负谷举为编户矣。”
万历战事平息后,官府遂在五山中央的谢村(今樟木镇谢村屯)修建土城,“选守备召募官兵”,依山川地势设“四哨八堡”。另在“两山”间设堡据守,以扼“龙山、五山之通衢”,凭藉网状的军防体系,实现“五山宁谧矣”的管控局面。
登山镌功
明万历辛亥(1611年),象郡邹勋出任五山守备镇官(正五品)。万历壬子年(1612年),邹勋游至穿山,在岩口侧壁留下了著名的封侯岩碑刻。这幅四百年前的石刻序文至今仍清晰可见。序文写道:“万历辛亥,任五山。暇日出踏,地势险易,游至穿山,缘问前是何处?左右答曰乃‘马骝洞\’。直抵一观,真天然胜概。盖马骝者,侯也。故乘览历之余,即记其名曰‘封侯岩\’云。”
这段序文记述了明代五山守备邹勋巡察五山各地,游至穿山时,以“猴”通“侯”,将马骝洞改称封侯岩的事迹。所谓封侯,意即加官封爵,樟木地区至今仍盛传“穿山穿山,世代出官”的民谣。
当日邹勋还即兴赋诗一首,镌刻在序文左侧石壁上。与序文摩崖相比,邹勋诗刻已有些模糊不清,故长期以来,诗句内容曾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去年11月,贵港市著名诗词学者、樟木籍人韦永健先生到封侯岩现场勘察,经拓印甄别与辨认,最终还原了明代邹勋诗句之真容:“四野岚烟静里收,丹书特命履斯游。地灵雄踞开华洞,天巧生奇映碧秋。更透壶天风细细,高悬钧月水悠悠。登临恍若东山胜,勒石燕然兴未休。”
邹勋任五山守备时,距万历乙未战事仅逾十余年,时五山匪患虽大局初定,但身为五山军务主官的邹勋仍旧肩负肃清流寇、护民耕种、和睦汉夷之职责。他用“勒石燕然兴未休”作为诗的结语,彰显了这位明廷武将为守卫南疆建树边功的意志及守土有责的担当。
“勒石燕然”的典故出自汉代。时东汉窦宪将军领兵出塞北,大破北匈奴,然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令中护军班固在山上刻石纪功,以扬大汉之威德。“勒石燕然”是与西汉霍去病将军北击匈奴“封狼居胥”齐名的汉代平乱扬威的著名典故(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
“兴未休”则体现了邹勋对“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洞察力。半个世纪后,清康熙三年(1664年),五山反清壮族首领韦金宁率狼兵起义,五山守备刘洪爵被杀。此外,封侯岩内高处尚有数处石刻,但因年代久远以及自然侵蚀,大多铭文已无法辨认。五山守备邹勋遗留的诗文碑刻古迹,成为研究明代五山地区军事防制及风物民情的珍贵史料。
战争的历史硝烟已不再弥漫,但遗留在山涧绝壁之上的回音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封侯岩所在的华堂屯,至今盛传着一个故事:
传说古时,有两支军队一路奔袭,在混战中,一支撤入到封侯岩内据洞凭险防守,另一支则在岩外不远处的石峰群间进行围堵攻击(这处地点村民至今称之为“七阵”)。最终,洞内守军将大量金银珠宝掩埋好后,便分批突围,宝藏掩埋的方位,就隐含在关于封侯岩最著名的那首民谣里。
这首民谣唱道:“封侯岩,封侯岩,上通天,下达海,望见半月处,正是藏宝地。”站在封侯岩洞口,向外举目望去,眼前一片葱茏,点缀着村落与青峰,有道是“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新闻推荐
柳江一直在发展,随着撤县设区的到来区域未来或将迎来更快更好发展。柳江县临近柳州市区,近期获准“撤县设区”。你好Hello ,柳江区! 发展 &...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