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母语中死去》
作者:黄少崇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民族文化、民族记忆的散文集,也是黄少崇自写作以来正式结集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主要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他的民族——壮族。在城乡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民族文化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当今,壮民族是一个很尴尬的民族。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从切身体验着手,述写了关于壮族原生态民情风俗的回忆,反映了本民族物资生活的风貌与丰富内涵。
对于像作者这样自小以地道的壮语作为母语的人来说,能够在母语中死去,只能是一种奢望……
如果你是地道的壮族人,你一定熟悉壮话。如果你不是地道的壮族人,你也一定见过壮族人,听过壮话。
壮族人讲壮话,可以像行云流水般流畅。但壮族人讲官话(即桂柳话),则因壮话语音中缺少圆嘴音、送气音、后鼻音、卷舌音等缺陷而被认为“夹壮”、不顺而难听。包括部分壮族人在内的许多人,对壮话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土。
如今,有这样一个人:他是第一个将壮族人的民族记忆(包括母语)作为他散文写作主要方向的本土壮族作家,第一个发现壮话“土”中的珍贵元素。第一个把这种珍贵元素一步步扩展开来,结合壮族人民生活中的故事,写成了一篇篇涉及母语的优美散文,把这一篇篇散文汇集成了一本书,叫《在母语中死去》。这本书开了壮族母语研究的先河,被列为广西2014-2015年度重点文学创作扶持项目,他也成了这个领域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6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在来宾乃至全广西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他,就是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广西散文创作研究会副会长、来宾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黄少崇。
黄少崇出生于兴宾区三五镇军屯村,是地地道道的壮仔。他从小吸吮着壮乡的泥土香味,喝着壮乡的水,讲着地道的壮话。是壮乡浓厚的生活气息,纯朴无瑕的壮话神韵,把他滋养长大。在这片充满壮味的土地上,他领略了壮话的奇异与精彩,品尝了壮话的简明、生动与快乐,吸取了一生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长成了一个有血性、有志向、有担当的壮家汉子。
随着求学道路的步步深远和工作的需要,黄少崇一步步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壮话,来到城里生活。在工作单位里,他再也不能开口闭口都是壮话了,而是要用官话、普通话与人相处相交。他是个勤观察、善思考的人。在工作、生活的各种场合里,他发现壮话虽然简明生动,但却缺少许多该有的音节。在与官话、普通话并存的环境里,在许多场合中,完全用壮话交往交谈非常困难。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官话、普通话不断增添了许多新名词。这些新名词又无法用壮话来表达,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壮夹汉”现象。所谓壮夹汉,就是壮话只有夹杂着汉话,壮汉一体,才能完整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使是同样身为地道壮族人的两个人之间对话,也是如此。社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官话、普通话中的新名词也是层出不穷的。汉话的这种新名词层出不穷的现象,导致了“壮夹汉”现象日趋普遍和严重。久而久之,壮话被汉话同化、吞噬的危险也日趋加剧。壮话的变异与消亡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面对这种状况,整个庞大的壮族民众,就像一池平静的湖水,丝纹无动。有的人根本感受不到这种现象的存在,更感受不到壮族母语的临危境地。对他们来说,这种现象,就像人和空气并存一样平常。有的人由于过去讲话“夹壮”被人说“土”,现在好不容易克服了夹壮,讲得一口像样的官话,正在暗自高兴。有的人虽然隐约地感觉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但却不以为然,认为壮话本来就没有什么重要性,有没有都一样。可是,黄少崇不一样。当他觉察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并日趋严重的时候,深感心痛与不安。他认为,一个堂堂正正的民族母语,本应是整个人类语言中的一个名正言顺的成员,一旦这个成员消失了,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一种损失,对壮族人民来说,是一种不公,一种耻辱。
开始,黄少崇感到万般无奈和无助。改变它吗?他找不到任何办法,也没有这个能力。任其存在,熟视无睹吗?他又于心不忍不甘。毕竟他是壮族人民的儿子,是喝着壮乡的水,吃着壮家的米长大的文人。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像一团熊熊的烈焰,烧灼着他的心灵。他顿时感到自己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是拿起手中的笔,把壮族母语的前世今生,写出来,传下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道刻痕清晰的民族记忆,给自己的母语奉献一份真诚而久远的厚礼,让母语永世流芳。
他首先把那些长期萦绕在脑子里的,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壮族母语在社会实践中,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中所遭到的种种际遇,写成了《在母语中死去》这篇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在母语中死去,昭示了作者对可能消亡的壮族母语发出的无奈呼唤,表达了作者为捍卫母语的存在地位而拼力挽救的强烈愿望。在这篇散文中,他设置了“原生态母语”“母语在爱情中失语”“遭遇汉语的局促的母语”“在母语的气味中土崩瓦解”“在母语中死去”5个小标题,分别对来源于他对母语的记忆,展开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壮族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读来兴味无穷。
这篇作为黄少崇研究民族文化、壮族母语的开篇之作,把他蕴藏在脑子里的许许多多的生活片断,一下都调动起来了。这时,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沉淀是这样的丰富,简直就是一座富矿,是一片丰饶的沃土。于是,他把壮族人对死者殡葬的全过程以及围绕殡葬所有的规矩、习俗及其感受,写成了《捡金记》。在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年代里,壮族人民为了能享受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千方百计发掘整理了反映壮族人生活、命运的,用壮话母语演唱的,在壮乡流传几百年的壮欢“师公戏”,在各村屯演出,深受欢迎。黄少崇把他们的生动事迹写成了《暗哑时光里的枯涩吟唱》,读来令人感慨不已。以此为开端,黄少崇写作的灵感大门大开,一发不可收拾。《布伢的春天》《丙戌年的黑色之秋》《熟食时代的茹毛饮血》等,一篇又一篇佳作成稿问世。他的这座富矿被一车车地开采了出来。他的这片丰饶沃土被一块块地开垦,栽出一拨拨绿油油的庄稼,结出了金灿灿的硕果。
读完《在母语中死去》这本书,壮族人会因为自己有如此宝贵的母语而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不是壮族人,也会被壮族人可歌可泣的母语以及由这种母语生发开来的生活情趣所吸引、所感动。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好效果,除本书作者黄少崇摄取了最为典型、最为精彩的壮族人生活片断与场景为作内容以外,还得益于他扎实深厚的散文写作功底。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揣摩到他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散文表现手法:一是情深文雅。本书的取材,是作者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对壮族及其母语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思考之后,把那些零星、模糊的现象和感受,加以梳理、提炼,怀着对壮族母语的深情厚谊,把它们倾注到文中。这种用心用情写出来的文字,显得格外优雅、流畅。书中的每一段文字,甚至每一句话,都能让人捉摸到作者的感情脉搏。二是故事性强。整本书从头到尾,作者均通过对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的描写来表现主题。这些故事从表面上看,似乎星散杂乱,但细一品味,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同一主题下的一个个子息。三是注重细节,描写细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作者都对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展开了细腻的描写。娓娓道来,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四是多种手法并用。书中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是描写。但也不局限于描写,而是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手法交叉运用,机动灵活,相得益彰。读来使人有种波澜起伏、完整丰满的感觉,获得赏心悦目的享受。
壮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壮话,是壮族人神圣的母语。《在母语中死去》为壮族人理性认识自己的母语,为非壮族人了解壮族及其母语,为研究壮族及其母语的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因为它是开启壮族及其母语研究史的一扇门。
新闻推荐
...
来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