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华 黄志华
如何破解农民贷款难题,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象州县农村合作银行大力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程,有效破解农民贷款难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截至10月底,象州县农村合作银行已成立13个信贷改革工作组和46个资信等级评定组,对全县3.6万农户进行统一编号,对3.6万户农户和中小企业法人完成评级授信和建立资信档案,评定信用户3.6万户,占申请贷款农户数的100%;已发放贷款证2.8万本,占评定信用户数的77.78%;授信总额10.1亿元,已发放授信贷款7.3亿元,占授信总额的72.28%。
加强领导协调推进
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程牵动着农村千家万户,信息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没有足够的抵押品和担保公司担保而得不到贷款的难题,象州县乡两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征信工作,统一研究、部署、协调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了全县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四层三级”透明管贷
为确保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象州农合行通过建立征信联络信息网,把县、乡两级党政部门领导及村(街)委、自然屯(街)等(四层)的各级领导、联络人的姓名、电话等信息建立起来,并把象州总行、支行和管片信贷员(三级)的监督服务信息面向公众公开,在象州总行内挂网和按月定期刷新,以利于信贷A、B角贷前调查和支行贷后检查及总行对借款人的非现场检查,由“盲人管贷、被动防险”向“透明管贷、主动控险”转化。
这一创新做法,有效调动了农村干部参与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该行还创新设计了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将农户家庭基本状况指标(包括农户姓名、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农户家庭人口及劳动力、身体状况、耕地面积和配偶及其他主要成员基本信息)、家庭财产状况指标(包括财产总额、具体财产品名、数量、价值几项指标)、家庭经济收入指标(包括具体项目、数量、收入总额等指标)、家庭负债情况指标(包括民间借贷、欠农村合作银行及其他行社的贷款、对外担保负债及其他负债等指标)、农户经营活动信息指标(主要从事产业和主营业务、盈利情况)、农户品行指标(包括农户人品素质、完税情况、守法情况、银行借还款及银行卡使用情况)等30项要素简化,极大地方便了村委干部的操作和运用。
发挥村干作用
加强信用评级
一是加强对农户信用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审核。通过“三网合一”的信息审核系统,对农户的信用信息进行审核。“三网”分别指人网(“四级三层”内外联络信息网)、地网(合作银行内部资信评级网和风险防化问责网)和天网(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网和公安部的居民身份核查网)。
二是充分发挥信用评定小组的作用。村级信用评议小组由村委会、村民代表和农村合作银行信贷人员组成,协助农村合作银行摸清农户家底,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把好农户资信评估质量关,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数据,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提出初评意见。
信用等级评定小组由各支行行长、副行长、会计及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按权限审批辖区内农户授信额度。
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农合行行长、分管信贷副行长以及信贷管理部、风险管理部、市场开发部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主要是把好信用等级与农户授信额度的评审关。
根据农户信用评级指标及权重,打分评出农户信用等级,农户信用等级可分为特优级、优秀级、良好级、一般级和较差级五个等级。在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建立信用等级授信制度, 对不同信用等级实施贷款倾斜、利率优惠等差别化服务和层次管理。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解决农户贷款难题
象州农合行开展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先填报贷款申请表,然后再通过信用等级评定小组评定信用等级。象州信用等级评定模式成本低、易操作、可复制、好推广。
调查表明,凡填报贷款申请表的农户,都可得到相应的信用等级,在无担保抵押的情况下,都能在象州农合行得到相应的贷款。据统计,到2009年10月末,在象州农合行开展的这次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中,凡是填报贷款申请表的农户,已有2.8万户农户得到贷款证,占申请贷款农户的77.78%。在得到贷款证的农户中,有87.5%的农户到农合行办理贷款7.3亿元,占授信总额的72.28%。
新闻推荐
本报来宾讯(记者/陈坤通讯员/韦慧兰)2月21日,来宾市近万名干部组成千余个工作队,进驻到每个村屯,开展“宣讲政策闹春耕、强基惠农促增收”春季大行动。他们在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欢...
象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象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